标签:
旅行/见闻 |
分类: 旅游 |
西藏回来已经10天了,对西藏的留恋和怀念却在不断地升温,我时常通过照片,带回来的纪念品在回忆那离天最近的地方,在遐想萦绕着藏香飘忽着酥油灯光的殿堂,事实上,儿子对此的感觉尤甚,回家的第二天,他就说,我想在西藏的日子,他说那里的气候很宜爽。
从一踏上去西藏的路开始,我就陆续写博纪之,除了不能上网,除了时间不允许,我都会将见闻,点滴感受,将能够上传的照片放到博客上,不惟友人想看,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我希望我能够将青藏线沿线的风土人情,美丽景色乃至琐碎的记忆都存录下来,所以,我的博客那几天几乎没有间断过,宾馆没有上网的,我就去网吧,没有网吧干脆就用手机上网写博—这可是一个很费劲很累人的活,打字很慢,弄不好手机死机前功尽弃,一个晚上的努力付之东流,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我觉得那是一种快乐,一种将一份快乐凝固下来以作永恒的努力,一种将一份快乐化作无数份快乐的工作。
不过,因为赶路和睡眠的关系,这样的时间实在有限,我也因为这个吃过苦头,到了拉萨后的第三天前往珠峰大本营时,就因为前一天没有休息好,忙着写博客,在48小时内只休息了不到9个小时,造成了缺氧的高反,在前往日喀则的路上不得已在路边停车小憩半个小时终于渡过了高反期。由于有这个教训,我尽量地保证睡眠,所以也就只好将写博的时间尽量压缩,长话短说。另外,由于不能上网,照片是不能发的,手机只能写文字,不能发照片。所以,很多天的博客只有文字,没有图片,这样干巴巴的博客让我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拿出手。本来很多朋友都是等着看图文并茂的西藏,结果只有干瘪的文字,自然逊色很多,遗憾很多。
另外还得说明一点,一开始我也很奇怪,怎么上了高原写文章会觉得枯涩的很,本来觉得这里可以妙笔生花的,怎么搜索枯肠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后来我将其归结为高原反应,现在再去看那几天写的东西,不光是粗糙简略,而且毫无生气,一点都没有了自己惯常灵动的风格,回过神来仔细想想,大约是缺氧造成了脑细胞的活动抑制,高原反应的能量真的是不小,这样的文字也算是带着旅游西藏的风格,印着那个时节的痕迹了。现在我也不打算修饰,还是保留原始状态更有纪念意义了。
好了,这些话算是题外话,算是给自己一个台阶,算是这几天偷懒不动笔的托辞吧。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将分路线篇,车辆和驾驶篇,饮食篇,生理极限篇,感受藏文化篇等不同的篇章,对此次西藏之旅做一个全面的记录。今天是第一篇“缘起”。
《“藏地心旅”西藏自驾之旅全记录》—第一篇:缘起:
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描绘一个神奇的西藏。他们都渴望来到这个地方,踏上这块世界上最高的土地,沐浴距离太阳最近的阳光,呼吸飘着青稞酒的清新空气,然后把它们与藏于心海的所在两相比较,尽管这样的比照有时显得很傻,很不实在,因为我们既不可能将整个世界屋脊纳入怀抱,我们即使实实在在地生活在那里,也未必能够与之作跨界对话,我们对这片土地而言永远是匆匆的过客。同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来自纷繁杂乱的尘世,我们对它的了解可能源自种种道听途说,源自各自有着叵测之心的陌生人,然后我们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就像一段故事,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作了剪辑处理,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所剪辑出来的片断和现实是否吻合,差距有多大,抑或黑白颠倒。
所以我们要去那个地方。不要说是去揭开神秘的面纱,既然能够被揭开那就不神秘;也不要说是为了净化心灵,你以为你的心灵深处的污秽得到了荡涤,你欣欣然浑身轻松,可是当你离开那里之后,你会感觉你什么也没有被改变,一切回归到原来的模样。那种纯净只属于那个世界,带不走,搬不动,根深蒂固,亘古不变。
我们还是要去,我们去那里的全部理由就是,它,在那里。
著名美籍摄影大师李元说:“稻城有你能够想象的一切,有你想象之外的一切。”西藏也一样,如痴如醉的高原红,有你想象的一切,也有你想象不到的一切,谁人能够拒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