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皖南撷英之二:西递,走进老房子

(2007-04-03 15:15:44)
分类: 旅游
 
皖南撷英之二:西递,走进老房子皖南撷英之二:西递,走进老房子皖南撷英之二:西递,走进老房子皖南撷英之二:西递,走进老房子皖南撷英之二:西递,走进老房子

背景资料:

西递,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村落面积12.96公顷。

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村落,皖南黟县一带的古建筑群落虽然远不如她的近邻黄山那么闻名天下,但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缭绕在她周围的雾霾渐渐散去,她徽派建筑的形制美,姓氏族居的人文内涵也渐次向世人展示她神奇独特的魅力,西递开始为人所识。特别是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这里更是热得发烫,人们趋之若鹜,那些自认为有些文化品位喜欢一些古玩雅集的人,很有些迷恋,很有些向往。

我虽然没有这样的癖好,但是喜欢跟风,既然大家都很热衷于此道,我也就凑过去热闹热闹。而且这几年各地都在兴起什么古建筑热潮,仿佛一夜之间到处冒出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前的古村落,古建筑也不由你充耳不闻。环顾四周都是古村落古建筑,在浙江省,就有兰溪诸葛长乐古村落,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武义俞源古村落,浦江郑宅古建筑,温州泰顺包宅村,宁波宁海县前童村,温州泰顺县徐岙村等。国内知名的包括规模大一点的古镇像云南丽江大理,江苏周庄同里,江西婺源,山西平遥,湖南凤凰德夯,贵州镇远,四川阆中德格丹巴,福建长汀永定,广东开平等等,耳熟能详,各具特色。

不过说实话,这些地方有的是名副其实,有的也未必。古建筑的遗存保留需要有很多特殊的条件,比如原本的建筑必须宏伟,年代久远,但是后代又必须好好保护,避免天灾人祸特别是战乱的损害,到近代还必须防止因为经济发展后人为的拆除破坏。要具备了上述各项条件才能完好地保留下来,这就很难。比如古村落保护的好地方,一般交通都比较阻塞,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外界的破坏,但是这样一来建设就成为问题,材料运输,延聘工匠等都不容易,除非特别有钱不计成本,而且建成后维护修缮也难。

说远了,回到西递村吧。

西递村胡姓的来历很有些传奇色彩。据说西递村胡姓始祖是一个皇子,唐朝末年李姓皇朝已经式微,唐昭宗李晔被手握重兵的朱全忠节制,被迫迁都洛阳,途中何皇后诞下一皇子,为了避免被朱全忠所害,唐昭宗将皇子托付给了贴身侍卫婺源考川人胡清。胡清经历千辛万苦将皇子带回家乡,改姓胡,取名昌翼。后来朱全忠将唐昭宗及所属几百号人悉数杀死,胡昌翼成为李唐皇朝唯一留下来的皇子。因此,西递人都会说自己是皇裔,是李改胡的昌翼公后人。说这话很有些自豪,在讲究血脉正统的中国人来说,就连八竿子打不到的亲戚都要那么附会粘连,借祖上的荣耀为自己贴金,既然史料有此记载,西递人拿出来炫耀一番也是最自然不过的。

来到西递,首先看到的一般都是那座宏伟古朴的牌楼。三间四柱五檐式,建于明万历六年,距今近430年。高12米,宽9.55米,通体采用质地坚腻的黟县黑色大理石。牌楼一楼月梁,刻有精美古朴的浮雕。北向标有“胶州刺史”,南向标有“荆藩首相”,主人是胡文光,当过山东胶州的刺史,后来又到荆州王府当长史,因为与皇帝有着特殊的关系,皇上特批他建造这个牌楼,以表彰他为百姓做的好事。看来当年那些当官的树碑立传是对的,要是没有这个牌楼谁能够记得那个官不大,也没有什么特殊政绩的胡文光呢?据说当年西递有这样的牌坊13座,文革中大多被毁了,只剩下这么一座了。

在西递,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100多幢,当地的旅游部门从中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推荐给游客。给我们讲解得胡导(胡姓是好姓,可要是简称与其它称谓连起来容易发生歧义)精心编排了参观三个典型建筑宅院的线路:一个是当官的,一个是富商的,还有一个是教书先生的。

其实,作为一个走马观花的普通游客,要分辨清楚这些外观宏伟气派,内部精雕细刻,规制严整宅院之间的区别,绝非易事,反正我是看的眼花缭乱,除了大小规模有些不一样之外,到底奥妙在哪里,也是一头雾水。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当官的家门也八字开,明摆着想抬高自己,显摆自己。除此之外,就说不出什么更深的印象了,比如我还真的说不出教书先生和富商两家之间区别在哪里。

我平素爱好点写字,厅堂之内的那些楹联我会比较关注一点。这些楹联五花八门,内容丰富多彩,书法水准各有高低,各有千秋。导游一般都会讲解一下这些楹联,有时还会附会一下其中一些字的写法,比如“孝第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书法写得不错,那个文章“章”字下半部的“早”一竖写出头了,成了一个“申”字,导游就附会说这是暗喻古人认为靠文章就能出人头地。真是难为了导游想得出来。还有一副楹联内容也很好,“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虧来”辛苦的“辛”字下面多加了一横,吃虧的“虧”字也多加了一点,这本来也是书法本来就有的写法,导游愣说这是书法家在寓意辛苦多一点将来收获幸福也会多一点,吃小虧多一点反而是福。这样的解说词也算是有心所为,算是多少有了可以注目之处。但是走的住宅多了,就混淆了,觉得都差不多,而且关键的是这些楹联明显是抄录别人的,绝非原创,没有特色,这就多少有些扫兴。

在西递,我们虽没有统计,但是直觉中村里出了不少高官,经常听导游说这一家是三品官,那个是四品的,听得多了,也就有些怀疑起来,这么一个小小的西递,真的就出过这么多的大官吗?不过过后再想想,也没有什么,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不要说是不是真的出了那么多的高官,即便是多说几个,说得职位高一点,显得有面子,反正都是历史,谁也不会像组织部门一样来彻查一番。

走进西递村,村民在自家门口摆个小摊,卖点旅游纪念品的很多。一般他们都很热情,招呼你,或称老板,或称先生,彬彬有礼,然后加上一句:来来,到家里看看。刚刚听见第一句这样的招呼时,很有些感触,觉得亲切,没有把咱们当成外人,就像走亲戚那么自然。后来我发现,几乎每一个村民都是这么说的,我慢慢地钦佩起来,觉得这也是徽商后裔的精明之处,算是他们的生意经,徽商们打得是亲情温情的牌,尽力拉近自己和买家之间的距离,树立起自己可敬可信的形象,让顾客有宾至如归的错觉,在不知不觉中被掏空钱囊。

我不会轻易打开荷包,因为我囊中羞涩,但是我还是被那一声“家里看看”打动了,它成功之吸引了我的注意,也许下次我会驻足,会掏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