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娱乐 |
要在以往,《门徒》这样的电影不会太引起我的注意。我对港台电影一直存有偏见,也没有什么理由,就是觉得香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地方也拍不出什么有文化积淀和文化品位的电影来。我知道这个理由很偏激,因为我很少看港片,没有很直接的印象,就凭着想象一概拒绝是绝对不可能公正的,但是我内心就是这样无理地轻视排斥。
不过,最近各种电影看的多了,心态好像有些变化。我开始接受这样的一种观点: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建立在多姿多彩,多元并存的基础上。当然,个人对文化是有偏好的,但是偏好不应该成为拒绝的理由,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吸收,学会借鉴。有了这样的认识,放平了自己的心态之后,我发现,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港片也很有可看性,也很精彩。
写到这里,我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很虚伪很肤浅,还有些矫情。明明挑三拣四,孤陋寡闻,却要显摆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明明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不透一种文化的精妙深沉,可是偏偏自以为品位高尚,见不得那些低俗文化。
好了,这个头开得有点绕远了。那就说回《门徒》吧。
《门徒》是一个典型的贩毒吸毒缉毒故事。它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由吴彦祖饰演的卧底阿力与刘德华饰演的毒品大佬林昆之间官兵捉贼的较量,另一条线索是阿力与张静初扮演的吸毒者阿芬之间的情感纠葛。故事的结果也没有什么意外,阿力协助警方破了这个大案,林昆自杀。而阿芬也死于吸毒,阿力最后当担起了她女儿的监护人。
这个电影给我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对毒品生产工艺的描写很仔细,很写实;二是对吸毒者犯毒瘾时的描写很细腻很传神,据说这与导演尔东升曾经吸过毒有真实体验有关。我想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对揭示毒品的危害是很有意义的。
不过,我对《门徒》印象最深刻还是那个小女孩。作为出生在一个吸毒者家庭的苦命孩子,生活之艰辛苦难可想而知,但是,影片没有简单地表面化地描写小女孩的悲凉生活状况,影片不是将着力点放在孩子哭哭啼啼上,而是设计了很多很精彩的细节。她给了我第一个深刻印象的动作是从母亲手臂上拔下毒品注射器,转身扔进垃圾桶。这个动作小女孩做得非常娴熟,非常利索,给人的震撼也很大,这就是毒品给小孩子的摧残。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阿芬死后,小女孩来到阿力房间,对他说,我肚子饿啊,那种声音透着凄凉,当阿力开好罐头转身要递给她的时候,却见她已经等不及了用手抓着方便面吃。我觉得影片中对小女孩儿的描写是非常成功的。也许对大人来说,不管他们有多少理由,他们沾染上毒品都是咎由自取,活该,但是小孩子是无辜的,她唯一的错就是生在了这样一个吸毒者的家庭,可是这一切都不是她能够自己选择的。那个猪狗不如的父亲就不去说了,即便是口口声声说不能没有女儿的母亲阿芬也是一样,她害了自己最后付出了死的代价,但是孩子呢?虽然最后她临死前签了委托阿力监护的文书,但是这就算是尽到了母亲的责任了?既知今日,当初为什么要吸毒呢?吸毒了又为什么不能戒毒呢?既然不能尽到当妈妈的责任,当初为什么要生下来呢?天真纯洁,喊着“我想上学”的孩子是对吸毒、贩毒最好的控诉。也正是这样的责任促使阿力将缉毒卧底的工作做下去。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点对香港电影艺术表现力方面的看法。我觉得尔东升的这部片子在视觉上很有冲击力,影片开始的空镜头就很有新意和冲击力,一幢静止的大楼,乱云飞渡,快速飘滚过的云彩很厚很黑,影片一开始就渲染出了一种压抑的气氛,给整个影片定了基调,效果很好。还有一个镜头也很有震撼力,阿芬死后,无数只老鼠在她身上爬着,看得人毛骨悚然。这些刻意渲染的镜头在营造整个影片浓厚的悲情色彩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我之所以不愿意看港片,有一个原因就是受不了香港电影电视剧里面对话的腔调。男演员长得再阳刚一说话吐出鸟语就感到有些娘娘腔,而那些女的拿腔拿调嗲声嗲气让人听了浑身起疙瘩。我想,《门徒》中这样的情况好像不严重,起码刘德华、吴彦祖、张静初等演员说话还很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