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咀嚼年味之五:母亲的汤圆

(2007-02-28 01:07:09)
分类: 记录

咀嚼年味之五:母亲的汤圆

 

我在一天天地数着元宵节的到来,既是为这个春节画一个句号,提醒自己猪年春节将成为过去,我们还要开始新一轮的留给明年春节的期待。同时,也为了品尝一个特殊的叫“汤圆”或者叫“元宵”的食品,尽管这个东西从来不是稀罕物,但是在这一天有着它有着特别的含义。

 

我有一个颇为自豪的纪录:曾经一口气吃过36只汤圆,这个量几乎是一般人的一倍。不过创造纪录的年代已经很久远,大约在30年之前,那时我真的年轻,是一个能够消化任何东西的大胃王。不过,我也是真的喜欢吃圆圆的汤圆,而且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只要听说汤圆,味蕾就还是加快分泌唾液,有些馋。

 

这样特殊的爱好,其实是我母亲给我养成的,说来话长。

 

南方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甚至到了春秋时代。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这种说法的真伪自然是不可考证的,但是此风很久,很盛那是笃笃定定的。

 

当然,我在喜欢吃汤圆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样的历史,只知道母亲包的汤圆好吃,这是天下第一美食,任是山珍海味都不及其万一。当年,也就是我创下纪录的时候,母亲还是一个非常强壮的产业工人,家务和厂里的活儿都很忙,自然也不会有机会告诉我这么好吃的汤圆是怎么来的,我也只知道品尝美味,至于这美味如何诞生,一概不论。到了母亲头发花白,我和母亲也不是经常在一起的时候,母亲开始向我唠叨着汤圆的来历以及制作的工艺,而我也对包在汤圆里面,除了好吃的馅之外的东西开始感兴趣,喜欢看着母亲一边包汤圆,听着母亲一边絮絮叨叨。

 

因为长年在工厂里和男工们一起干着中体力活儿,母亲双手的关节很粗大,手劲也很足,平素也是风风火火很有一股泼辣爽快的劲头,包汤圆虽然很拿手,但是她包出来的汤圆并不巧气,皮嫌厚了一点,那馅切的也嫌粗块了一点,整个汤圆也嫌大了一点,但是母亲的汤圆总是让我回味无穷。

 

一是汤圆粉讲究。加工汤圆粉绝对是精工细作的过程。一般下半年的十月份开始,第一道工序是将上好的糯米在清水中浸泡一个月左右。这个时间长短可不敢随意,太长了糯米要发散变碎,太短了不够软和。浸好的糯米要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进行清水漂洗,这是一个非常讲究技术的工序,漂洗的作用是洗去浸泡出来的泔水,但是漂洗难度很大,要是漂洗得不彻底,有泔水味,将来包的汤圆有一股子异味,影响口感,要是漂洗时不小心,水大了,或者是淘洗的力气用大了,很容易将整粒的糯米洗碎了,成颗粒状,这样就更不好洗净那股子泔水味了。所以,既要洗净泔水味,又要保证糯米颗粒的完整,这个技巧很不好拿捏。只要这两道工序做得好,淘好的糯米晒干后再用机器碾成粉,就很容易的。母亲虽然因为工作的关系,不可能自己加工汤圆粉,但是她很能鉴别粉的好坏,所以每年都能够拿到最好的粉。

 

二是汤圆馅讲究。母亲全部的秘密都在馅里。首先是选料考究,一定是上好的精肉,加上上好的冬笋,再加上豆腐干,三样主料加上必要的盐和味精等,上锅炒熟。这个炒熟很有讲究,南方大部分汤圆的馅都是生的,是下锅煮熟的,那味道自然差了一截。有的是半熟,豆腐干,冬笋等料是炒熟的,唯独那个肉是生的,这样做有两个理由,一是怕肉炒熟了不好存放,二是肉的多少其实是看客人的档次的,要是客人尊贵,肉就多放一些,要是客人一般就少放一些,要临时决定。这样做当然不无道理,但是可惜了味道就好差了好多。

 

三是包汤圆讲究。“包”汤圆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用我们的方言说来其实是“裹”,将汤圆的馅“裹”在皮里面。不论“包”也好,“裹”也好,都会使我们联想到包粽子或者是包包子,在馅的外面加上一层皮。“包”汤圆和包粽子包包子的工艺其实是相反的,是将馅放进皮里面:汤圆粉加水拌匀用力揉,揉到筋斗正好的时候,取下一块,搓成一个粉团,用食指在粉团上摁出一个凹陷,然后拇指、食指和中指一起,围绕着凹陷部分不停地揉捏,使之成为一个小酒盅一样容器状,将馅加进去之后,在慢慢揉捏封口,并且在封口处做成一个尖锥形,整个汤圆算是大功告成。这里关键的是两点,一是皮要薄,二要不破。皮当然是越薄越好,不过皮薄容易破,煮的时候破了一点整个就散了,馅落在汤水里,这算是一个失败。既要皮薄,又要不破经得住开水煮,这是很难掌握的。南方农村里看一个媳妇待客家务劳动的水平如何,汤圆皮做得是不是既薄又牢是一个很硬的标志。在这方面,母亲的手艺实在说不上最佳,但是她遵循了第二条原则,也就是说不能保证薄皮,就要保证不破,馅不落汤。我二姐就手巧多了,皮做得既薄又牢,薄的像一张纸,还牢不可破,煮半天也不破。(有一段视频,就是纪录这个工艺,给个链接,可以参看。咀嚼年味之三:二姐包汤圆)

 

这几年,我们这个城市的一些大饭店也开始经营这个汤圆,他们把汤圆作为点心搬到了宴席上,和鲍鱼燕翅一起上桌,据说这些汤圆都是手工制作的,也算是精心加工了,但是总感觉没有母亲的汤圆来得地道,来得合胃口,经常是满怀希望挟一只,咬一口,失望的想吐出来。平时,要是我想吃汤圆实在馋嘴了,我也会满城地寻找卖汤圆的店铺,有时还真的找到过这样的饭店,但是总是希望而去,失望而回。渐渐地,我也不再抱希望了。

 

母亲的汤圆好吃,我也越来越希望品尝到母亲亲手给我包的汤圆,但是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十几年以前连续两次小中风,使得她连行动都有些困难,手指也不利索,每次见到我她就抱怨怎么生了这么一个毛病,手脚不能自如,再也不能为我包一顿汤圆。每当母亲唉声叹气的时候,我心里就感慨地很,母亲记挂着我的这个嗜好,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吃了36只汤圆的小伙子,她有自责,在她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我的口福是她的错。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每当这个时候,我会假意说,妈妈,我其实已经不那么喜欢吃汤圆了,老了,消化不好,不能吞下那么多的汤圆了。可是只要我二姐为我包好了汤圆,母亲亲手为我煮好盛放在我面前时,我又总是那么猴急,那么迫不及待,母亲在一旁看着我狼吞虎咽时,很宽慰地微笑着。

 

在母亲的汤圆面前,我总是一如赤子般无法掩饰,母亲的汤圆,最是难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