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运动 |
看到前国家女排主攻手殷茵在新浪开博,很高兴。也引起了我的一些回忆。
她是我的老乡。说实话,我们这里虽然号称“田径之乡”,但是国内顶级的运动员不多,在亚洲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数得上的更少,当年的铅球女皇黄志红算是一个,还有亚洲飞人郑晨、十项全能选手马苗兰等都算是亚洲拔尖人才,其余的就很难在排得上号。当年殷茵脱颖而出,入选国家女排,算是一件大事。
我是非常热心的女排拥趸者,老乡入选新国手,自然很高兴。某一日听说殷茵回来,我喜形于色,决定前去采访。我当时正好从乡下采访回来,还没有来得及回到台里,身边也只有我一个人,没有带专职的摄像,要是进行现场访谈就有些困难。本来我想拍摄一点镜头,做成一条动态消息就算了。可是我又一想,要是没有访谈采访,没有听到她亲口说有关国家女排的情况,那肯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访谈还是一定要做。灵机一动,叫来凑巧在场的我的一个朋友临时应急充当摄像。虽然他没有专门进行过训练,也从来没有使用过正儿八经的专业摄像机,但是他玩过家用掌中宝之类的小摄像机(当时还没有小DV机),经过现场速成辅导,好歹派上了用场,对殷茵的采访被记录下来,虽然后来看看画面有些暗,但是构图、稳定性还凑合,基本能用。
那一年殷茵还不到20岁,很腼腆,也很朴素,说话很后不紧不慢。殷茵的身体条件很好,她的启蒙教练体校的王教练介绍说,她的身高达到1米83,体格健美,身材匀称,臂展很长,协调性非常好,弹跳力爆发力都很出色,是块打球的好材料。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殷茵的助跑摸高达到了3米25以上,这在当时的国家女排是名列前茅的。
站在身材修长的殷茵面前,我1.76的个子就很可怜了,还需仰视才是。好在临时充当摄像师的我朋友海拔也不低,有1米86,拍摄的角度还不错。殷茵虽然入选了国家队,算是国字号的人物,但是那时候她很年轻,很单纯,也很配合,采访很顺利。我提问的一些内容比较简单,比如是国家队的训练生活情况,还有就是家庭的一些情况。因为时间匆忙,而且是业余摄像师在掌机,也不忍心多问。有些比较深入的问题,比如涉及到国家队当时教练和队员的关系等比较敏感的问题,就暂时撇开了没有问。
这里,有一些背景要介绍。当时的中国女排是处在最低潮。殷茵那一届中国女排的教练叫栗晓峰,是辽宁鞍山人,原来担任了八一男排主力二传、队长,入选过国家队。退役后任八一队教练、主教练。1993年至1995年1月任中国女排主教练。从袁伟民时代辉煌的女排崛起到在栗晓峰时代的兵败女排之间,一共有邓若曾(1985-1985)、张蓉芳(1986)、李耀先(1987-1988)、胡进(1989-1993)四位教头,栗晓峰接手女排时,女排已经全无当年生龙活虎中国姑娘的气概。袁伟民之后的四位教头战绩可谓节节下滑:邓若曾差强人意,张蓉芳匆忙上任,不到一年就知难而退。李耀先虽然在奥运会上勉强保住了世界前三的位置,但是已经显露了疲惫之势。张蓉芳的丈夫胡进临危受命,也是命运不济,继续屡战屡败。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胡进和他的中国女排相继输给古巴队、荷兰队、巴西队,小组都未能出线,最终列第七。而到了1994年世锦赛上,栗晓峰带领的中国女排仅取得第八名,算是跌入最低谷,一时举国震惊。
曾经帮助国人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的中国姑娘沦落到这般田地,这是大部分喜爱女排的国人很难接受的,他们在思考,在揣测这其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因为资讯的不透明,公众不明就里,那时候人们大多处在猜测臆断的层面,一时间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教练的水平不行,有人说教练和队员有矛盾,一些队员罢训等等,什么说法都有。对关注女排的人来说,所有来自女排第一手消息都很珍贵的。所以,我采访殷茵就有了必要,作为记者有了采访的兴趣和动力,观众有了收看的期待。
所以,几天后,正好是殷茵的20岁生日,我就策划了一个特别的聚会,继续原来很想深入的话题。
那个生日的聚会还是很热闹的。来的人不少,她的教练、家人,还有一些媒体的同仁。唱生日歌,吹蜡烛,切蛋糕,气氛很温馨,殷茵很快乐。特别是大家为她唱响生日祝福的时候,我看见她的眼神中流露感动,很惬意的样子。这让我们很快乐。我们希望殷茵在国家队过得好。
接下来的采访也很深入。她大约是第一次谈到国家女排的内幕。在她眼里,其实栗晓峰还是一个很敬业,很称职的教练,训练时也不是那么特别的严厉,和队员也没有什么明显的隔阂,并不是像外界传说的那样矛盾重重。至于战略战术的运用,因为几位教练各有千秋,执教方法并不尽相同,很难简单地说孰好孰坏。当时队员选材上有一些局限,栗晓峰也有巧妇之难。加上各国对中国女排的研究已经非常透彻,对策也很有力到位,所以输球也算是顺利成章的。
采访完殷茵,我做成了两篇报道《殷茵—女排新国手》(上、下)。我自认为是我最好作品之一,鲜活有深度。不过就当时的感觉来说,我以为殷茵虽然进入了国家女排,但是算不上队内的主力,当然也就进不了女排的核心圈,她的回答也仅仅是一个20岁小姑娘的感性认识,有时连认识都算不上,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当时中国女排这潭水已经很深,很浑,一般人很难看得清。女排下滑跌入谷底的现实绝非哪一个人的过错,算是积重难返,当时那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归纳算是很恰如其分的。这一点,恐怕连殷茵本人也只能在离开国家女排之后才会有所感悟的。
以后,我和殷茵的联系就很少了,也没有其他的采访,印象中有关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事情曾经与她联系,准备在申办成功时听听她作为职业运动员的感受,事先联系时,殷茵非常热情,满口答应。后来因为申办没有成功,此事也就不了了之,算是一次没有完成的采访。
前一篇:谁来发现费德勒的脚后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