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运动 |
为了做一个网球的电视专题片,今天晚上,我采访了几位金华网坛的风云人物。
柴春雷,金华全球通VIP网球队队长,金华网球运动开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柴春雷告诉我,金华的网球运动大约起源于1984年前后。那一年,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首次组团参加23届洛杉矶夏季奥运会,在那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一举摘下15块金牌,扬威世界体坛。洛杉矶奥运会的举行和中国选手的良好表现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体育热情。就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在金华,有那么几位年轻人,在一无场地,二无教练,三无资金的情况下,打起了网球。
柴春雷回忆说,那时候我们一起的也就大约5、6个人,都是些喜欢打羽毛球乒乓球的。网球新鲜,看上去好像是集羽毛球乒乓球的技巧于一身,估计玩起来也比较刺激,于是我们就练上了。柴春雷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1985年,出生于德国仅17岁的贝克尔获得了温网冠军,成为温网历史上最年轻的男单冠军。贝克尔标志性的大力发球和猛烈的正手抽击富有攻击力,贝克尔在网球场上潇洒舒展的姿态让我着迷。那一年我18岁,网球从此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柴春雷回忆说,那时的场地是非常简陋的,根本没有正规的场地。在人民电影院里面两幢房子之间有一块空地大小正合适,我们就买了两张羽毛球的网,拼接起来,两头用自行车一拉,画好四周的标线,场地问题就算解决了。金华城里第一块比较正规的水泥场地是在利华针织厂,可惜现在那里已经拆了。
那时候球拍还是木头的,后来才用上铝合金的,牌子是航空牌,第一把拍子花了18块钱,我记得非常清楚,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网球也一样是航空牌,不便宜,3、4块钱一个,所以一般都是用到实在不能再打的时候,也就是说网球外面的毛已经全没有,只剩下橡胶的内胆了才舍得扔掉。不过最麻烦的事情还是网球线,跑遍金华也找不到网球线,柴春雷说,我当时甚至写信给广州的厂家,想直接从厂里买线,可以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改用羽毛球线。羽毛球线太细,不结实容易断,后来我们想出一个主意,就是将两根线绞在一起穿起来,这样总算解决了网球线的问题。
柴春雷说,那时候金华根本没有教练,全凭我们看电视模仿技术动作,看专业教练书,然后自己揣摩动作要领,相互纠正。那时候年轻,学得快,也学得比较正规,虽然到现在为止没有正式跟过教练,但是基本功扎实,也没有走弯路。
柴春雷还说,尽管金华网球的起步较晚,场地设施落后,参加的人数也不多,但是竞技水平在全省还是处在一个中上水平。除了杭州,温州高出我们一头之外,宁波的水平略好,基本上属于同一水平线,其他地方就不如我们了。金华最好的名次进入过省比赛的前四。我得过两次前四,浙师大的何文盛老师得过一次。
何文盛,浙师大网球队教练兼队员,金华天飓网球俱乐部总经理。
何文盛说,作为在金华地区唯一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浙师大开展网球运动的历史很早。一位姓瞿的老教师60年代就开始驰骋网坛,算起来,他应该是金华地区最早打网球的人。这几年,随着一批年轻的网球教师被引进,加上浙师大领导的积极倡导,网球在师大开展的红红火火。因为选手们平时相互切磋较量的机会比较多,竞技水平相对较高。何文盛曾经和搭档配合获得了中国网协上海分站赛双打的第三名。何文盛、邵凯在全国业余网球选手积分排名中进入了前100位。何文盛最高达到了54位,邵凯是43位。
瞿伯以,69岁,浙师大生物系老师。
瞿老师说,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了网球。1982年来到浙师大后,继续打球,不过当时学校没有一块网球场,都是借用的排球场,也没有网,就这样凭空打。记得当时经常对着体育系学生用来练足球射门的训练墙上练习挥拍击球。一直到90年前后才算是有了正规的网球场。
据介绍,这几年,金华的网球普及率有了极大提高,网球人口上升很快,现在市区及各县市常年参加网球运动的大约有近500人。各种场馆设施,教练员等条件也有了长足进步。从娃娃抓起的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刚刚闭幕的省运会上,少年短式网球的成绩基本上和我们成人组在全省的排名相当。
更为可喜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运动休闲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球作为一项适合各年龄层次,充满魅力的运动在金华可谓方兴未艾。现在由全球通VIP俱乐部举办的大客户、VTP会员的网球培训每次都吸引了不少人。因为场地和教练员的限制,很多情况下,培训名额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