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察 |
孔子《论语》有云,“曾子曾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做人一天反省自己三回,也算是对自己严格要求了,因为大部分人都属于手电筒,专门照亮别人的,一天照自己三回已经很不容易,如果每天坚持,难上加难。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算得半个圣人,他的话总是很哲理,很深刻的。我的一个朋友也在按照圣人的话审视自己,写了一篇文章拷问自己,大小事情都在审视,大到做人怎样,小到连吃了什么不消化的东西都想到了,难怪她把自己折腾得半夜睡不着觉,可见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之决绝。
不过,看完圣人的话,回味一下,有一点怕是必须得弄明白的,反省自己决不只是一种姿态,一种愿望。也就是说,关键是反省的实务操作,包括反省什么,怎么反省,反省出问题之类的如何整改等等。这些问题恐怕比要不要反省更为关键,起码是同等重要。因为要是反省错了,无异于走火入魔,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那后果真的很严重。
关于反省的内容,曾子教导说,要想想自己做事是不是尽力了,是不是讲诚信了,是不是时刻温习老师教导的话?按照孔孟学说,做事必须讲究规矩讲究礼数,所以我估计曾子说了这三条必须反省的内容,肯定也是有依据的,并非信口开河。只是我等愚笨,我想象不出,曾子大人为什么单选这三条作为每天必须扪心自问的内容。是不是做人就是这么三条,或者说有了这三条什么风浪都能扛过去,我不能肯定,这也足见我辈和圣人的区别。但是,按照这三条去做,没有坏处,那倒是肯定的。尽责,诚信,听老师的话也算是做人起码的准则了。
比起反省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来,怎么反省要难办得多。因为这方面,专家如曾子甚至他的师傅孔圣人等也未见得都想明白了。否则孔老二也不至于到了晚年还没有一个落脚的安身之地,四处奔波飘零的窘困他自己肯定没有想到。
当然,也不是说连圣人都想不开的问题,我们更别想搞清楚了。不是的,圣人有圣人的难处,也许他们想那些国家大事,想治国安邦之策想不通,那是也许本来就是无解的难题。而我们这样碌碌无为的平凡人,也许使劲儿一想就通了。
首先要想的是,就是自己的缺点。记得小时候,大人批评,或者棍棒教训的时候,都会说,好好想想,到底错在哪儿了,想通了,认了错,可以免去这一顿棍棒—只要父母亲心情足够好。想不通,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那么,打得你生活不能自理也是可能的。长大后,经历的棍棒教训多了,自然长了记性。小时候弄明白的有用的名言不多,“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算是记住了。自知之明是什么?不就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吗?不就是正确估量自己的优点吗。我的小学老师曾经因为我好骄傲自满,对我谆谆教导:你的优点不说跑不掉,要是缺点不说,长大了不得了。这话我一生受用。当你的头顶光环闪耀的时候,要你放下身段,回过身去看看自己的反面。这样的做法的确有些残酷,有些扫兴,但是,打开你自己的反面,其实可以使你的正面更光鲜,更骄人。
其次,要想的还有你对面的人。这个对面的人当然是一个比喻,指的就是那些和你一样的人。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兴衰;以人为鉴,可以辩得失”。李世民的镜子理论算是把这一层关系说透了。因为缺乏客观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人们有时不能正确地解剖自己。说自恋倾向也可以,说“只缘身在此山中”也一样,即使力气再大的力士也不可能将自己扛起来。俗话说,上房教媳妇下房听,别人犯过的错你不要重蹈覆辙。此时,镜子里的人也许会告诉你,你存在怎么样的问题,他也是你的反面。
打开你的反面反省自己的方法当然还有许多,看看别人,想想自己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