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发音初探(2)全浊音的消失
(2020-01-31 21:30:42)
标签:
中古音全浊音调分阴阳 |
分类: 古汉语发音初探 |
二 古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
1 全浊音的消失
全清(清音不送气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包括帮p、非p 、端t 、知/ 、精ts 、心s 、照 、审 、见k 、影 、晓x十一母
次清(清音送气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包括滂p 、敷p 、透t 、澈/ 、清ts 、穿 、溪k七母
全浊(浊阻碍音含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包括并b 、奉b 、定d 、澄/ 、从dz 、邪z 、床 、禅 、群g 、匣十母
次浊(简单理解为前后鼻音、通音和边通音等):包括明m 、微、泥n 、娘 、疑 、喻j、来l 、日//八母
中古音实际上只有四声,《切韵》和《广韵》中也只分了四个调,但基于物理学原理我们知道,清音声母的频率高,调域高,浊音声母的频率低,调域相对低,因此实际听起来在效果上会有差别,因此被古人认为是不同声调。陈凯歌电影《妖猫传》中的日本空海法师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据空海记载并回日本传授的大唐开元盛世长安话的语音有六个声调(因为他记载的去声和阳上相近,所以实际为七个声调),称为“六声家“,虽然这不是《切韵》《唐韵》采用的标准洛阳音,但仍然可以从其中探寻一些线索。
汉语的浊音清化伴随着“调分阴阳”,即清声母的字为阴调,浊声母的字变为清声母阳调。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浊音逐步消失后,声母清浊不分就需要靠阴阳调分辨,这样声调起伏必须加大。沉蓄内敛的浊辅音清化后,说话变得容易,发声变得响亮,也许华人大声说话就是浊音清化时造成的,因为浊辅音声带振动是很难发出较高声调。民国时期“读音统一会”的议长吴稚晖为建议汉语国音恢复浊音时说:“浊音字甚雄壮,乃中国之元气。德文浊音字多,故其国强;我国官话不用浊音,故弱。”浊音清化的时期恰好是安史之乱到五代宋辽时期,恰好是汉族历史上由盛转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