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音、方言及音译初探(一)
(2020-01-26 18:40:19)
标签:
古汉语发音尖团合流入声方言全浊音 |
分类: 札记 |
一 概述
二 从方言发音及繁体字探讨古汉语音的发展变化
1 全浊音的消失
全清(清音不送气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包括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十一母
次清(清音送气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包括滂、敷、透、澈、清、穿、溪七母
全浊(浊阻碍音含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母
次浊(简单理解为前后鼻音、通音和边通音等):包括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八母
中古音实际上只有四声,《切韵》和《广韵》中也只分了四个调,但基于物理学原理我们知道,清音声母的频率高,调域高,浊音声母的频率低,调域相对低,因此实际听起来在效果上会有差别,因此被古人认为是不同声调。陈凯歌电影《妖猫传》中的日本空海法师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据空海记载并回日本传授的大唐开元盛世的语音有六个声调(因为他记载的去声和阳上相近,所以实际为七个声调),称为“六声家“。
汉语的浊音清化伴随着“调分阴阳”,即清声母的字为阴调,浊声母的字变为清声母阳调。从唐朝中后期浊音逐步消失后,声母清浊不分就需要靠阴阳调分辨,这样声调起伏必须加大。沉蓄内敛的浊辅音清化后,说话变得容易,发声变得响亮,也许华人大声说话就是浊音清化时造成的,因为浊辅音声带振动是很难发出较高声调。民国时期“读音统一会”的议长吴稚晖为建议汉语国音恢复浊音时说:“浊音字甚雄壮,乃中国之元气。德文浊音字多,故其国强;我国官话不用浊音,故弱。”浊音清化的时期恰好是安史之乱到五代宋辽时期,恰好是汉族历史上由盛转衰的时期。
2尖团合流
(1)说明
舌面音是指气流在舌面与上腭摩擦发音的声母,j,q,x;
舌根音是指气流在舌根与咽部摩擦发音的声母,g,k,h
书中说:“试取三十六字母审之,隶见溪群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与开口、闭口、轻唇、重唇之分,有厘然其不容紊者,援辑斯篇,凡四十八音,为字一千六百有奇。每音各标国书(满文、满族称满文为国书)一字于首,圆音在前,尖音居后”
书中这个例子是说,汉字归属于“见溪群晓匣”这五个声部的声母属于团音(比如五个声部的例字发音为“gian,hi,kun,hiao,hia“),汉字归属于“精清从心邪”这五个声部的属于尖音(比如这五个声部的例字发音为“zing,cing,cong,sin,sia“)。
团音字声母是”gi,ki,hi“开头(这三个音用满文书写起笔为圆头,故称圆音又叫团音),尖音声母是”zi,ci,si“开头(这三个音用满文书写起笔为尖头,故称尖音),当然还有“gü,kü,hü”和”zü,cü,sü“的也是一样。
原本对于汉族人而言,尖团音的区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有问题的一般都是满族人和外国人。但由于受满族语音影响,及朝廷推行北京内城话(满族人的汉语“Mandarin”)为标准语音的官话,团音腭化变成了舌面音,g,k,h声母与i,ü起头的韵母拼读在一起时,改为了j,q,x与i,ü拼读(当然还有g与a,ai拼读时改为jia,jie)
到了民国时期,1932年,受“数人会”“国语罗马字派”及威妥玛拼音影响,官方否定分尖团及有入声的老国音,采用新国音,将声母z,c,s与i,ü起头的韵母拼读,也改为了j,q,x与i,ü拼读,造成了尖音和团音就不再区分,无论是g,k,h还是z,c,s与i,ü起头的韵母拼读,都腭化成了j,q,x与i,ü起头的韵母拼读。现代说普通话长大的一代,若无方言基础,很难再区分尖团音。
汉语发音的腭化也许从元朝开始就已经逐步渗入汉语,虽然明朝的官话受到江淮方言南京官话的影响,有了一个回归的过程,但最终经过清朝和民国,j,q,x的腭化音逐步成为主流。由此,经过清朝和民国的两次改造,汉语的普通话腭化日益严重。
(2)例证
比如“酒”和“九”,在普通话中都发音“jiu3“,但在粤语中的发音为”zao2“和“gao2”,在客家话中发音为“ziu3”和“giu3”。再比如“小”和“晓”,在普通话中都发音“xiao3”,在粤语中发音为”siu2“和”hiu2“,在客家话中发音为”siau3”和”hiau3”。
3 入声消失
(1)说明
(2)例证
再比如电视里直播奥运会时,韩国和朝鲜的”朴“姓,英语标注为”Park”,也是入声,这个字在粤语和客家话中读音为“Pok”
日语在借音汉字发音时,会把入声的辅音尾变成一个独立的带元音的音节,比如”六(ろく[roku])“(粤语[luk]),”福(ふく)[fuku]“(粤语“fuk”)等,即一个字读成两个音节,日语在翻译其他西方语言时也是这种风格,这种翻译风格也影响了中国的翻译,比如”Smith“翻译为”史密斯“,”bus“翻译为”巴士“,”Bush”翻译为“布什”等等,都是将辅音尾“th”,”s”,”sh”翻译为一个带元音的独立音节”斯”,”士“,”仕“。
4 语音及字形变化导致的影响
l
(1)说明
(2)例证
在汉语发音的不断演变下,很多形声字的声旁已经失去了声旁的作用。
比如,晒字(繁体字为“曬”),“日”(日字旁)表示与太阳有关,“麗”表示明亮,兼表字音(“麗“字简体为”丽“,粤语读音为”lai6”,与“曬“的粤语读音”sai3”同韵),即便为简写为“晒”,声旁“西”的粤语发音为”sai1”,也可表音;但在普通话发音中,无论是简化字的声旁“西”还是繁体字的声旁“麗“都与”晒“相差较大。从此中也可以分析”晒“这个简体字并不是现代造出来的。
再比如,“國“(国的繁体字)和”域“的声旁同为”或“,现在看起来只有”國“符合形声字,域已经对不上,但在客家话和无锡话中,却无问题。客家话中,”或”拼音“fet6“,”域“拼音”vet5”,“國”拼音“get5”,在无锡话中,“或”拼音“weh23”,”域“拼音”yueh23”,”國“拼音”kueh4”。
l
(1)说明
(2)例证
l
(1)说明
(2)例证
l
其一,导致汉语的声母和韵母变少,《广韵》中有36个声母,206个韵母(含声调,若合并声调为61个韵类);吴语中有36个声母,60个韵母;粤语广州话中有22个声母,56个韵母;而普通话中仅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
其二,导致汉语的声调变少,古代汉语浊音消失前发音是四声,浊音消失后为四声八调,即平上去入四声分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调;粤语中入声有三个声调,因此为九调。
由此,影响如下:
第一,总体而言汉语发音种类变少,变简单,有利于汉语向少数民族和国外推广,这也合乎大的历史必然趋势;
第二,全浊音消失,大量声母被归并(除开jqx,中古音36个声母被归并到19个),汉字发音变得更加轻松容易,也更容易学习;
第二,导致汉语出现大量的同音字,日常口语中更容易产生歧义,因而导致现代汉语朝双音节词,多修饰语的白话文发展,事实上,白话文小说也正是在宋朝、金朝和元朝时期出现。
广韵,36(声母)*206(韵母含声调)=7416,理论上可以有七千种发音;
粤语,22(声母)*56(韵母)*9(声调)=11088,理论上有一万一千多种发音;
普通话,21(声母)*39(韵母)*4(声调)=3276,理论上仅有三千多种发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声母和韵母都可以拼在一起,因此实际的发音种类更少,同音字更多。按照实际的统计,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1200多个音节,而《广韵》有3800多个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