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主要含油气盆地
标签:
盆地碎屑岩碳酸盐岩古生界曼格什拉克哈萨克斯坦 |
哈萨克斯坦油气盆地分布图
(俄文网页,向原作者表示感谢,没有记下网址,抱歉)
滨里海盆地大部分在哈萨克斯坦的西哈萨克斯坦州、阿特劳州、阿克托别州,在哈境内面积约为40×104km2,其前寒武系基底在盆地中部埋深约22km,在沉积盖层中划分出两套含油气组合:即盐下组合与盐上组合,厚度达10km以上。下二叠统孔谷阶-喀山阶盐岩层将盐上、盐下地层组分开,形成了1500多个隆起幅度为8~10km的盐丘。盐下层系中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含油气盆地的边缘,中、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的碎屑岩,中、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的碳酸盐岩(东部为碎屑岩)也是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产层。
滨里海盆地是前苏联最古老的油区之一,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石油基地。盐下沉积地层是主要的油气产层,其非均质性强,整体研究程度低,5000m的深井及一些更深的井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所有特大型油气田(田吉兹、卡拉查干纳克),大油田(扎纳诺尔、科托列夫斯耶、肯基亚克、阿里别克莫拉、乌里赫套等)和中等油气田(科扎萨伊、阿克扎尔)均是在盐下构造中发现的。90%以上的探明储量分布在29个盐下油气田中。其中田吉兹、卡拉查干纳克、扎纳诺尔油气田的储集层都经过了裂缝和碳酸盐岩的溶蚀的强烈改造,盐上层油气埋深较浅且中酸性成分储量少的原油较盐下层易于开发。由于盆地地质构造复杂,产层埋深大以及盐层的溶蚀性,开发时必须具备高强度的特殊的井下和地面装置。
北高加索-曼格什拉克盆地在哈萨克斯坦部分为曼格斯套州,面积在3×104km2以上,主要油气田分布在曼格什拉克半岛南部,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油气产区。
曼格什拉克盆地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研究程度最高的含油气区,1961年发现了著名的乌津和热特巴伊大油气田,尔后又发现了东热特巴伊、卡拉曼德巴斯、坚弋、塔斯布拉特等油田。乌津和热特巴伊油田的主要含油气层系为中、上侏罗统浅海相砂岩和上白垩统河流、三角洲相碎屑岩。在奥伊马什油气田,除了中生代沉积层以外,在古生代的花岗岩中也有油气发现。中里海曼格什拉克盆地未发现的主要资源聚集在勘探程度低的中里海盆地外围的侏罗系和下白垩统碎屑岩形成的构造圈闭中。
本地区的烃源岩可能是二叠系页岩、中三叠统奥伦尼克页岩和下白垩统黑色页岩,白垩纪开始生油。曼格什拉克盆地原油含硫低,胶质含量高,含蜡高。,原油在28~30℃开始凝固,开发、运输难度大。
3)北乌斯秋尔特盆地
北乌斯秋尔特盆地位于滨里海盆地以南,曼格什拉克盆地以北,西部进入里海,东部包括咸海。面积约18x104 km2,其中大陆架为2×104 km2。东南部属于乌兹别克,大部分属哈萨克斯坦。
盆地的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目前发现的主要是侏罗系和白垩系(尼欧克姆统)高含硫(2.6%)重质油藏位于布扎奇半岛内的浅埋藏的地层内,包括卡拉让巴斯、卡拉姆卡斯及北布扎奇等大油气田。近年来又发现了阿尔曼、扎尔格滋、海上的卡拉图伦等很多小型油气田。油质较重、硫含量及沥青含量高,难于开发。北乌斯科尔特北部的中-新生代沉积地层中发现了卡库杜克油田,在与滨里海盆地相连的部分发现了库尔图克、共青团油气田。
油气主要集中在北布扎奇隆起上,以侏罗系油层为主,其次为白垩系。此外在盆地东部和东北部,以气为主,聚集于上始新统。
该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中南部,盆地总面积9x104 km2。该盆地具有断坳地质结构,由前古生界和下古生界强烈变质的褶皱基底、侏罗系断陷和白垩系坳陷等三个构造层组成。在盆地北部还有下古生界沉积岩,南北图尔盖盆地以马里耶夫断裂为界,油气田集中在南图尔盖盆地。北图尔盖盆地在下石炭统获得少量油流,盆地具垒堑相间排列特征,呈北东走向,三叠系~侏罗系断陷发育阶段主要沉积一套陆相煤系地层,在盆地坳陷发育阶段主要沉积了一套白垩~始新统海相碳酸盐岩和陆相碎屑岩沉积,其下部还沉积了渐新统-第四系陆相碎屑岩沉积,沉积岩盖层最大厚度5000m以上。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油气勘探,1984年在盆地南部阿雷斯库姆坳陷首次发现库姆科尔油田群,中、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尼欧克姆统为主要产层,1990年投入开发。
该盆地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区域性地震勘探工作,发现了二叠系盐膏岩层顶底部(I、II)和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底部(III层)地震标准层,还查明部分局部构造圈闭。于1962年起开始参数井和预探井钻探。1973-1974年发现了盐下泥盆系砂岩气田,1977年在穆尤恩库姆凹陷北坡发现了阿曼格尔京气田。目前已在科克潘索尔和穆尤恩库姆凹陷以及塔拉斯断阶带发现21个气田。上泥盆统和下二叠统砂岩以及下石炭统碳酸盐岩为该区主要产气层,气田类型为断层复杂化短轴背斜为士。上泥盆统天然气富含氮气和氦气,甲烷含量达70%,氮气含量约30%,而下石炭统天然气还含少量硫化氢(约2.5%)和二氧化碳(约0.3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