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访谈(2010整理稿)

(2011-06-28 17:36:03)
标签:

沧海一粟

建筑

装饰

文化

地产

尊重

地标

低碳

朴素

生态技术

灵性教育

分类: 艺术园地

    去年,曾接受几家媒体采访,包括香港文汇报、云南信息报、星尚OK杂志、佛山日报和一家温哥华的电台等,期间谈到关于建筑的问题,当然,每次采访的侧重点不同。现将采访的相关内容整理汇编而成稿。 

 

房子与生活

 

P:听说你之前一直在广州做设计,在大学里还有工作室,也有担任过像亚运城这样的项目设计总负责,对于许多设计人员来讲,这是挺好的状态。那你选择离开广州,是否意味着放弃原来的专业?

L:其实,正是因为喜欢这个专业,才选择了离开。

P:喔,听起来有点意思。怎么讲?

L:建筑设计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就像写作一样。如果你喜欢写作,可能就会喜欢自由写作的状态,而不是一直为了约稿而写东西。如今在中国,所约的“稿”基本都是一个调——赚钱,连许多本来应该是服务大众的公共建筑都成了少数人谋取暴利的手段。所以,选择离开,也许有朝一日能做些自由一点的设计。

 

P:建筑设计毕竟是服务性的,真有自由的状态吗?

L:问得真好!完全自由是没有的,事实上,设计的精髓恰恰就在于被各种条件限制之下寻求解决的过程。我说的自由,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问题,在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中,价值取向应该是多元化的;相反,如果整个社会的标准只是单一的金钱,自由就很有限。建筑有很广的内涵,如果只是作为谋利的工具或只是着重其物质属性,是挺可惜的!

 

P:那么您离开原来的状态之后,怎么打算呢?

L:建筑师首先是人。我想,先要把自己的生活安顿好,我说的是一种真正身心健康的状态,之后,才可能有合适的创作出现。建筑设计是一个老年职业,四十岁只是一个开始,所以不要着急,如果喜欢,就可以慢慢来。我们之前走了许多弯路——填鸭式的教育、过分的政治意识取向以及不健康的工作状态,使我们一直在远离本质的状态下忙碌着。现在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现象。

 

P:你自己建造的这所房子,是不是代表了你现在的状态呢?

L:房子是我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场所,也是令我们的心得以安宁的最好地方。初入行时,会以为“创新”就是设计出一些能吸引人眼球的东西,那时候念头很多,而且都想尽量展现出来,就像刚学会一点武功的人,喜欢耍一些花架子。你看城里的建筑五花八门,但大部分看久了都觉得很乱,其中也有建筑师的责任。每一行其实都很深,你越用心探究,就会觉得自己总像个初学者。这所房子,我只能说是尽量想将以往很多浮躁的东西去除掉。当然,多年的积累还是会自然而然地贯彻其中,包括对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理解,对现代建造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思考等等。不过,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生活场所,我期望它能带来一种内心平静的生活。而且,这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

 

P:和城里设计的建筑相比,这所房子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L:在都市里的现代人,每天生活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住在像柜子一样的房间里、见到的是高楼大厦、柏油路和各种灯光、夜里没有明亮的星空,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甚至吃着不安全的食品,等等。而心理则常常充满着攀比、戒备、妒忌、愤怒甚至恐惧,我们几乎都忘记了健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许多人会觉得最好的房子当然是能躲在宽敞的房间里(这样就不用去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屋子里摆放着一些自己喜好的家具饰物(这样我们就有美好的回忆或联想),然后透过大窗又能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色(我们的内心和自然有着本能的共鸣);而对于我们的邻里是谁,一点都不重要。在城市里,我们也只能有这样的一点奢望了。但如果我们有机会重新选择生活,建设理想的居所,我想,首先应该放下许多被干扰的观念,回到生活的本身,回到自己的直觉和内心。如果我们的房子就置身于美丽且气候宜人的自然景色之中,我一定不愿意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封闭的房间里,除非是睡觉休息的时候;房子可以有很多好去处——门廊、厅堂、院子、天台等等。而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如果你先放下戒备心,很快你就会得到回报。这所房子就具备这样的条件——大概也正是旅行的人往往不再需要面对在城市里面对的各种压力,这是个很好的机会重新去面对大自然和自己的内心。在轻松的旅途中,人际关系变得简单和美好,我们不再需要过分地掩饰自己;简朴、平静、自在,我想,这所房子就是希望能配合这样的生活。

 

装饰的“忽悠”

 

P:谈到房子和生活的问题,那么追求有品质的生活,你认为在建筑上有一定的标准吗?

L: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里涉及到精神和文化,既跟个人喜好有关,也跟社会环境有关。不过,我觉得当今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环境干扰了我们真实的品质。

 

P:我看你比较主张质朴的东西,想听听你对质朴和品质关系的理解。

L:我举个例子,在日本有许多“清水混凝土”的建筑,就是墙面由混凝土直接浇灌而成,不在加任何的装饰面,这样的墙面看起来很质朴,但它是很有品质的。质朴和品质没有冲突,当然,我并不反对装饰,装饰确实比较容易产生“豪华”的感觉,不过装饰也很容易“忽悠”人,所以要特别谨慎地使用。

P:你说的“忽悠”,是否指经济上多花了钱?

L:那倒不完全是。比方说在双廊,假如经济上允许,采用许多白族地道的装饰,考究的材料加上精湛的手艺,这里有历史文化和信仰的认同,相信再过许多年,这样的豪华装饰依旧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如果引进西方的装饰符号,就仅仅是个人喜好了,而这种个人喜好的背后,就有被“忽悠”的因素。我主张质朴,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的大部分地区还是很穷,但穷不等于就要放弃品质;另一方面是因为对灵性的认识,过于物化对灵性是一种干扰。

 

P:关于装饰的“忽悠”,能具体点说吗?

L:我之前在广州曾给地产商做设计,那可是个“垄断”的行业,是官商对老百姓的垄断。这里头就有许多“忽悠”,道理跟装饰忽悠人一样。表面上看,地产商制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价格虽贵,但愿者上钩,“公平合理”。其实,他们做了很多功夫,普通老百姓一般不知道。比如,让“有关部门”制造出国家土地有限的现象;我在想,假如开条路到百里外,到处都是荒山,地多得很;当然,那样的话,官商们就没法从百姓手中挤出地价的钱来了。再比如,关于控制消费趋势,很简单,地产商和媒体关系很好的,定期吃饭商讨工作,策划部和开发部的老总许多是高材生,大家很知道一个原本穷怕了的人一旦腰包鼓起来最希望得到什么,编辑们心领神会,于是,各种“主义、风格、时尚、文化、品位”等等辞藻,铺天盖地地在电视、网络和各大报纸杂志上宣扬开来,消费者迟早觉得——是啊,那就是我的理想——“罕世绝版首席御用府邸豪宅”!接着,腰包里的钱就跑到地产商那里去了。

 

P:哈哈,好像确实如此。那装饰又如何忽悠人的呢?

L:装饰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你看到装饰,会感受到或联想起点什么,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装饰背后有许多含义,但有时被人滥用了之后,变得很可笑。城里的楼盘都喜欢弄些听起来很洋气的名字和风格,什么“波斯湾、地中海、北欧”等等,再加上个“风情”,可你要是亲自到地中海转一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区域的风格根本就千差万别、每个城镇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要归纳出一个“地中海风格”实在是很难的事,如果东抄西拼,很容易搞出笑话来。我曾经在德国波兹坦的皇家公园里看到一个“中国亭”,是十九世纪末西方人来到中国回去后,按自己的理解建造的,那个亭子怪模怪样、不伦不类,可笑极了。现在国内许多人盲目推崇西洋的装饰,其中有自己缺乏底气的原因,毕竟穷了许多年,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变得不大认可了;也有对西洋文化不大了解的原因。当然,豪华的装饰有一点共识——就是造价高,于是此时你看到的装饰,更多地是想着“这一定下了血本的”,于是很羡慕,其实还是回到金钱的标准里去了。所以就被“忽悠”了。

P:是啊,这也是历史遗留的问题,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去认识。

L:在文化艺术的价值上,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相反,如果我们自己的独特性被国际式同化掉,那我们的价值就真的没了。

P:还好,洱海有浓烈的白族文化,如果洱海边尽是些国际化的建筑,那苍山洱海就没啥意思了!

L:但发展往往伴随着破坏,所以为什么要提倡“低碳”。

 

发展低碳?

 

P:如今环保和低碳等概念很盛行,落实到建筑上应该有些新的创新吧?

L:“环保”也好“低碳”也好,其实是一种生活观念。我时常纳闷,一方面鼓动大家发展,一方面倡导低碳,这是两个相反的思路啊。好比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低碳”,可在短短的不到一年内,花了一百多亿的钱建起来又拆掉,这耗费了多少“碳”啊!当然,这背后有许多其他原因,不过这样的项目竟喊着“低碳”口号还是够“大胆”的。

P:我想在发展中总要有些牺牲的,这也是一种平衡吧。

L:一想到许多农村宽敞的房子空置着,土地也荒废了,农民们跑到城里挤在龌龊的环境里住着,城里许多人却拥有好几套房子空置着等升值,我就觉得再建新房子真的是很不“低碳”。不过,咱也没啥办法,如今发展还是“硬道理”,势不可挡;最多,以后尽量不去掺和那些太违背“低碳”的工作了。

P:所以你离开广州?

L:呵呵。其实,讲到底,提倡“低碳”,最根本的是对生活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贯彻到生活中,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低碳”建筑。关于环保节能的课题,在建筑设计上许多年前就很注重了,在这方面日本和德国做的比较好,当然,他们除了意识上比较先进,还有很好的经济和科技作为支撑,在制度上也较完善,这些都很重要。如果仅仅从技术层面来谈建筑设计,在中国,我比较主张“朴素”的生态技术,而非采用许多高科技的手段。

 

P:“朴素”指的是什么?

L:我们传统的民居就有许多“朴素”的生态技术,比如对风水的考究,许多传统建筑在朝向、方位和整体布局上,已经很巧妙地利用了周围环境的特点,再加上建筑材料的合理选用,和建筑本身实用而精妙的构造等,使房子里冬暖夏凉、微风习习、光线柔和,舒适度很高,它们并不需要用机械化和电子设备。老祖宗留下很多智慧,我们这代人学都学不完,如果能将老祖宗的智慧结合现代的具体情况,就是非常棒的创新!比如用十分来划分,我们若能花费了三分的造价,就创造九分舒适的房子,这就是“朴素”的生态技术。我想,低碳环保的创新应该往这个方向去探索。

 

P:据说这个世纪是从物质走向灵性的时代,“朴素”是否也有这方面的含义呢?

L:是啊,人类确实该反省一下“发展”的问题了。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盛,但我们的精神却没因此而富足起来;特别在这一两百年来,欲望使我们依赖头脑去生活,头脑令科学极大地发展,可是,我们并没在便利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喜悦,相反,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冲突和危机。人和天地之间更为内在和直接的联系,并非靠知识以及知识带给我们的物质财富。“朴素”包含着一种智慧,一种对大自然适度的使用,一种人类谦卑的认知,一种广义的尊重。

 

尊重和教育

 

P:如今似乎各种理念推陈出新,多数人还是会喜欢“新鲜”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下,“朴素”会不会被边缘化呢?我在想,这样的思路如何立足和发展呢?

L:在目前的现实里,选择“朴素”无疑就是选择被边缘化,但这也是坚持它的意义所在。纵观人类的建筑历史,每一次建筑文化的飞跃,都是在新的思潮被大众普遍认同之后才会出现。比如在西方,古代的希腊因为普遍追求人体美学而出现各种以人体为比例的精美建筑构件和式样;古罗马因为公共活动的流行而出现恢弘的斗兽场和大型浴场等建筑;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成为主流之后才出现了哥特式建筑;近代的现代主义在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后才应运而生,等等;而在东方,虽然没有特别突变的飞跃,但不同朝代的社会环境确实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建筑,例如唐宋的浑雄大气,元代的夸张艳丽,明清的精致繁复,而现在的中国建筑确实挺乱的,许多时候,我们被金钱堆出来的“标新立异”误导了,以为“新鲜”就是好。其实,真正好的作品不一定很扎眼。

 

P:你的意思是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出好作品的时代?

L:起码在中国是这样的,如果多元化没能成为社会价值的主流,好作品只能在“实验性”中孤独地伫立着。前些年曾到过瑞士向当地的同行学习,去之前我还信心满满,特别得知那些六、七十岁的建筑师,一辈子也就建了屈指可数的作品,每个作品还很小,真的有点自大起来。那时我一年设计的项目,按规模远超过他们一个事务所的项目。后来听他们讲述作品背后的构思,才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和他们的真正差距。

 

P:是吗?最大的差距是什么呢?

L:是尊重!在现在的中国,一般的业主希望自己的项目是“地标”、“五十年不落后”,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但是你想想,到处都是地标,那还有地标吗?于是整个城市越来越杂乱,最后,所谓地标就是拼高度拼体量拼豪华。当然,这个现象不仅国内是这样,许多国家也这样。

P:是啊,以前的城镇村落,反而觉得很有序,古人确实普遍有敬畏之心的。

L:他们(瑞士建筑师和业主们)考虑的尊重包括很多方面——不仅考虑对场所的尊重,对周围居民的尊重,以及建筑物建造和使用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令我们赞叹的是,他们对人文和历史发自内心的尊重。在一个普通的改造项目里,保留原有建筑的信息会成为构思的重要主题。建筑因为使用的人而有了生命,而每个人能来到这世上,都是值得被尊重的。要是在中国,恐怕老房子早就拆了重建了,(除非是文物局列入名单的)我们似乎对他人甚至自己的过去一点都不留恋。因为基于对各个方面的尊重,他们的工作很谨慎,也非常缓慢。这样的工作充满着关爱和喜悦,但并不缺乏诗意和激情。

p:看来,你很向往这样的状态。

L:这样的状态不是那么容易达到。人因为固守“小我”,容易被名利心蒙蔽,也容易因为头脑和逻辑的力量而变得自大,而真正的尊重,必须在超越“小我”之后才可能被我们内心全然地接纳。由这样的内心指引建造出来的房子,定然是完全不同的!

P:决定建筑的还是人心呐!

L:有位大师说——内心改变了,世界就改变了。这几年让我逐渐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不过,许多事情都得慢慢来。

P:你觉得我们这一代人,会出现新的“飞跃”吗?

L:我想假如没有外来的因素,比如外星人干预之类,乐观的估计也需要几代人吧。我们大概只能寄希望于教育,而导致超越“小我”的教育是“灵性教育”;灵性教育要成为主流,必定是具有灵性的人当上了类似教育部长等职务,而这些部长们的父母就懂得灵性教育的重要性,而这些父母又是占社会的大多数,这样算下来,最快的可能就是——教育部长的父母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所以起码得四代人吧!这还是极乐观的想法。

P:啊呀,不过总算有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