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义解剖湖湘文化
七、湖南人的血性(二)
关于“湖南人的血性哪里去了”的争论,虽然还没有结果,但我们先不妨探讨一下,湖南人的血性是怎样来的呢?换句话说,为什么湖南人会给人留下有血性的这样一个深刻印象呢?
首先,我认为,这个命题本身就有问题。一般说来,“湖南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它既指一个整体,即全部的湖南人;又指向个体,即某一个湖南人。而我们习惯上使用这个概念时,往往是指向的是部分湖南人,或者说湖南人的代表人物。但这样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整个湖南人。我在前面讲过,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又是人的创造物,使用湖南人这一概念时,只有当把湖湘文化与湖南人二个概念统一起来方才有意义。
因此,与其说湖南人的血性,不如说湖湘文化中的血性,这样更客观些。否则很容易把湖南人血性之争沦为一种地域、血统之争。
作为一种基因性质的血性,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基因,来自于湖湘文化的千年沉淀,而不是一般所说的自然或生理意义上的基因。因而,离开了文化背景来争论是不具实质意义的。
因此,湖湘文化中的血性是历史地形成的。这次争论中,人们纷纷从近代开始谈起,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说起,列举出“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跳海自尽的陈天华,还有抗战中的无数湖湘儿女等人物。确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给人们留下了湖南人血性强烈的印象。然而,我们少有问,在这之前,湖南人就没有血性了吗?或者说湖湘文化中的血性因子是近代才有的吗?无论如何恐怕都是说不过去的吧。
且不说自古就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名句,道出了作为楚地一部分的湖南人的血性;也不说留有“破天荒”典故的唐代才子刘蜕,他那种不畏权贵、直言忤帝的血性,世之罕有;单说宋代大儒周敦颐。我十分欣赏这位理学家的一首七律.
任所寄乡关故旧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作为一介书生,生当于太平盛世,能在仕途中发出“老子生来骨性寒”这样充满血性的心声,堪与“我自横刀向天笑”媲美了。
曾写下“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的王夫之,年青时即被人赋予了“忠肝义胆,情见乎辞”的评价,以一介学者而立志于抗清,近人朱孝臧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苍梧恨,竹泪己平沉。万古湘灵闻乐地,云山韶濩入凄
音。字字楚骚心。(《望江南》)
这首诗告诉我们,正是湖湘文化的千年郁积,正是湖湘士人长期浸润于这种文化氛围下,能自觉地承继这一文化精神中的血性因子,才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基因传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