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亚运盘点:当“一个人战斗”成为习惯

(2006-12-15 10:17:25)
分类: 白话体育——纯属纸上谈兵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黄健翔送给央视的最后告白,回首即将曲终人散的亚运盛宴突然发现,中国体育从亚运开幕伊始就是“一个人在战斗”。
  之所以用了这个题目,主要想表达两层意思。其一,在一切为了2008的奥运战略下,中国体育成为了亚洲名副其实的“独孤求败”;其二,中国健儿们更习惯于在个人项目上自娱自乐,而在集体项目让人习惯性地大失所望。
  亚洲体育在世界体坛格局中的份量,肯定不能用举足轻重来形容。只能说亚洲还有几个优势项目,比如乒乓球、羽毛球、举重、跳水等。如果连中华武术、日本相扑也算上的话,亚洲体育怕又要再上一个台阶了。可是欧美国家也就是口头说说喜欢中华武术,体形上倒是比日本更具备相扑的先天条件,就是在奥委会增加项目的表决上不配合。所以亚洲体育只能说勉强占据世界一极,却不能像美国、俄罗斯那样全面开花。
  而在亚洲地界内,之所以中国能够一枝独秀,通过各国代表团金牌分布或许可以看出点端倪。其实中国的领先优势,远没有现在的奖牌榜上看到的那么夸张。原本三足鼎立的日本、韩国,现在金牌加起来也只能达到中国的2/3,但如果对照奥运会对奖牌榜进行缩水处理的话,只怕“打折”幅度最大的也是中国。射击设置奖牌数比奥运会多出三成以上,斯诺克不惜召回神奇小子丁俊晖,跳水的个别项目甚至只有三对选手参赛,武术项目更像是专为中国而设。再看看其他国家,虽说日本在空手道、韩国在高尔夫等项目上也捡了不少便宜,但像中国这样大面积增加奥运项目奖牌数、增设非奥运项目的并不多见。不用动脑袋就可以找到了足够的理论依据,老人家“敌进我退”的游击战术告诉我们不要与对手硬碰硬,田横赛马术教会了我们以已之长克敌之短。真是奇怪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时,为什么不把中国的舞龙、高跷、秧歌、麻将,甚至是从小玩到大的玻璃球、弹弓等国粹,也一并列入亚运会,果真如此,现在国人岂不是也不用熬夜倒时差,一觉醒来等着屁颠屁颠地数金牌就是了。
  客观地说,在真正的奥运项目上,中国代表团也还是大有收获的。有2008的指挥棒在,各路健儿谁也不敢掉链子。但从获得金牌的奥运项目看,游泳金牌不少,但发挥出世界水准的并不多见,可能也只有刘翔的110米栏可以算得上世界水平。其他优势项目比如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由于对手不同,成绩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中国更习惯于在个人表演的项目上出成绩。或者套用中国教练与运动员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更习惯于“以我为主、战胜自己”。所以中国神枪手们一个个气定神闲,跳水的孩子们体现出超出年龄的从容,体操小花们总能适时绽放出很专业的微笑。然而,对于需要集体智慧的项目,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可以解决的。“连上帝都能被急哭”的中国男足咱就不说了,还是以本届亚运会为例吧。比如在亚洲赛场独孤求败的女排,在国际赛场上输得惨不忍睹;比如曾经用最丑陋的方式夺取过亚洲杯的女足,如今被对手打回了原形。都充分说明天天喊着“团结就是力量”的中国健儿,还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去与伙伴并肩作战。
  两年之后的2008,中国体育可能还需要体育健儿们继续“一个人去战斗”。但是如此训练与比赛方式培养出来的体育明显,以及在这种造星导向下成长起来的国民们,能在需要集体配合的项目上有多大作为,或者说往大了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强全体国民的集体主义意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