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为什么反对莫言中奖?
(2012-10-12 12:15:02)
标签:
杂谈 |
昨天,在莫言中奖的同时,我和一位著名诗人在一起喝酒。当莫言中奖的消息传来,他感觉事情很滑稽,而周围的人则坦言这是中国文学悲哀的一天。
昨天,微博上,许多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有点儿酸楚,有点儿无奈。
微博上的人们总是想告诉大家,莫言没有资格中奖,但事实上,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莫言又的确是中国最有成就的作家。我不喜欢他的红高粱,但他的丰乳肥臀的确是中国最敢言的作品之一,至于后来的作品,我没有看过,不过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朋友唐学鹏的文章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他对于莫言的评价基本上是准确的。
莫言之所以中奖,是因为其他人不争气、实力不够,怨天尤人是不对的。
但中国的作家们比起海外来,的确显得怨气更大,更充满了醋意。除了公开反对的那些之外,即便在公开场合表现出礼貌的,在私下里也会质疑评委会的决定。
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普遍的酸葡萄心态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们担心莫言的中奖不仅无助于自己生存状况的改变,反而会使之恶化。
中国出版业的糟糕,超出了一般的理解。以一位朋友(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公布姓名)为例,他的第一本书是本传记,由于写的是台湾人,在出版前遭到了新闻出版署的审查,至今已经一年多仍然没有消息。第三本书是本小说,从内容上并不敏感,仅仅因为部分情节发生在西藏,也遭到了审查,出版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第二本顺利出版,但那本书是本毫无文学价值的企业传记,这种书不仅不会遭到审查,反而可以加速出版。
在审查制度的扭曲下,中国的出版业出于安全的考虑,逐渐放弃了严肃和批判性的文学,变得无比轻浮、哗众取宠。几乎每个有志于写出好作品的作家,都受到过这个审查制度的刁难,他们或者有书无法出版,或者作品遭到阉割,时间长了,作家也变得更加现实,不再追求严肃作品。
每一个涉入到这个行业的人都感到深深的无奈,而莫言除外。
莫言之所以除外,是因为他赶上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时代(80-90年代),并脱颖而出,如果按照现在出版审查的标准,他的作品很难通过审查,或者只有在有他前期积累的名气和身份的前提下,才能通过审查。
如果没有审查制度,不见得每个作家都能比现在成功,但至少他们更可以畅所欲言,使得中国文坛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而不是让莫言等少数几位较早成名的作家突兀于其他人之上。
当前,由于正处于一个政改的微妙时机,使得人们对于审查制度也充满了期待,即便不能期盼完全废除,至少希望能够放松一点。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让当局感到压力,并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审查制度的荒谬,已经直接造成了中国文学的孱弱。只有当局感到没有信心、并遭遇更多批评的时候,才会放松审查。
但莫言的中奖很可能让这种压力发生逆转。当政府把他的中奖政治化、宣称这是中国制度的胜利时,不仅不会再出现放松,甚至会强化现有的制度。
而莫言本人又是一个审查的配合者,以及言语上的支持者。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本人真正的态度,但很明显,他不会为他的同行费力争取什么。
这样,这个飞来的诺贝尔奖很可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一种无形的倒退,如果这种估计成为现实,那么的确是“中国文学的悲哀”。
当然,既然中奖已经成为现实,我们需要的不是沉浸在大国崛起的光环之中,更应该看到背后的危机,希望更多的好作品出现,而不是永远怀念中国曾经出了个莫言。
昨天,在莫言中奖的前两个小时,中国宋庄一位艺术家的院门被铲车强行铲翻,这就是中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