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专栏,几分感激

(2010-09-16 19:03:54)
标签:

杂谈

更新:我的朋友、律师游云庭专门提醒我,我的感谢名单里少了两个,首先应该感谢国家,其次还应该感谢游云庭,当初是他给我和帅科拉了皮条。特此加上,祝国家计划生育万寿无疆,祝游云庭早生二胎龙凤呈祥。

在网易上开了个小专栏,有感而发。

1,辞去上一份工作的这半年,收到了多少份朋友的帮助啊。

然而这里我只想谈一谈网媒朋友的帮助。

搜狐的陈中在我还没有完全离职的时候就问我是否到他那儿去,条件是,可以不坐班。后来,网易的帅科也多次问我是否可以过去。

我因为自己想写小说,暂时推辞了。

但对于网络媒体,我有种亲近感。

中国的媒体人都有种“纸媒情结”,也就是说,如果做媒体,必须找纸质的媒体,至于网媒是属于二流的,不在第一考虑目标之内。我不可避免也有这样的情结,但比起其他人来,却淡得多。

 

2,或许,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纸媒情结的产生。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原因在于网络的易变性。比如,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白纸黑字,看了很有成就感,但网络上的文字也许明天一声令下就消失了,啥也没有留下。人们写文字,或多或少是希望它能流传,如果传播方式缺乏稳定性,人们就会想:也许还没有等我死掉,网络上我所有的文字可能就消失了,或者被删掉,或者一场事故都能造成这样的结果,比如,大规模的存储故障。

而且,我们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上级的命令比文字狱还管用,更增加了这种不确定。

如果不解决易消失性这个问题,网络总是被看成是危险的。

当然,这和当初文字从石头上转移到纸张上是一样的,出现纸张的时候,一定有作者这么想:纸张一烧就没了,我的作品可能因为一次火灾事故全都完蛋,还是石头上保险。他想的没错,石头上的文字是有可能保存几千年,而自打出现纸张以来,不知道出现了多少场火灾,毁掉了多少作品,亚历山大图书馆大火、江陵大火、义和团之火,甚至艾柯虚构的玫瑰之火等等,但即便有这么大的缺点,纸张还是替代了石头成为了主要媒介,它依靠数量的优势取胜了。也许网络最终也像当年的纸张,不保证对每个作者公平,却取胜了。

除了上述易消失性,还有一个国内特有的因素,就是政治力量介入经济。

一项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老行业的消亡或者衰退,比如,手机起来了,BP机就完蛋了。电视兴起,广播就衰落了。网络的兴起肯定会导致平媒的衰微。然而一个行业的兴起和另一个行业衰微绝不是平稳过度的,在微观上,它表现得很暴虐,说白了,就是一个行业的从业者把另一个行业的从业者挤得没饭吃,滚蛋了。

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人们能做的就是目睹这种暴虐的发生,等待着弱者被淘汰出局。

但如果弱者(在这里更多表现为行业里的人)不愿意被淘汰,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比如宣传自己的重要性,试图影响政治等等。当然,如果弱势行业拥有政治权力,就一定会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去运用。

国内的情况恰是如此,由于宣传机构的人多和平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对网络充满了戒心,因此,他们的政策肯定会偏向平媒。一个最典型的政策就是不给网络采编权。

这个政策的借口是网络的虚假和不好管理,但这只是宣传。这项政策直接导致网络媒体的不成熟,给平煤留下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因此,在国内,网络媒体的发育是不良的。那些迷信平媒的人可以继续生存很久。

不管怎么说,管制永远无法完全阻止进步。就好像现在还有石匠在刻石碑一样,但毕竟越来越非主流了。所以,从长期讲,我看好网络媒体。

 

3,当我表示暂时不想就业时,帅科又发出了第二份邀请:请我做一个专栏。我答应了。

原因一:我需要点钱来维持生计。这个专栏以篇计酬,我的时间比较自由,也可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算了一下,大约够吃住的钱,这就行了。

原因二:我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人的生活,而不是冷冰冰故作高傲的分析。

原因三:你无法推辞一个一而再,再而三看重你的人。当你没有任何职位和头衔的时候,如果别人还一直邀请你,说明他们看中的是你的能力。除了帅科一端,即便我没有答应陈中去搜狐,但心中的感激亦无以言表。

再说一下,几大网媒的朋友大多数已经比平媒记者更具理想精神了,或者说,他们和好的平媒记者(《新世纪》、《21》、《南周》、《南都》诸君)一样充满了理想。他们现在缺乏的是政治允许,以及操作复杂选题的经验。只要政治上允许了,操作经验上是很容易弥补的。

 

4,除了上述,从制度层面,还有两点值得探讨。

一是网媒的采编和经营之间的防火墙还没有搭建好,这一点也会影响网媒的可信性。

二是在网络上抄袭的成本太低廉,比如,一家网站出了独家新闻,另一家网站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复制过去。当然不是照抄,那样违反知识产权法,二是利用自己的采编独立采访,做出内容相似的稿子。现在网站之间的竞争已经以秒为级别了,比如,在奥运期间,几大网站对于金牌的报道最后变成了比谁能提前几秒。

几秒钟的时间对于人的感受度而言已经不重要了。只有那些偏执的人乐于对此比来比去。

问题是,当独家消失的时候,网络媒体之间的差异化在哪里?如何吸引稳固的读者群?这大概是它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网站解决独特性上,似乎不大成功。

以搜狐为例,搜狐为了赢取在无线互联网领域的报道优势,在其他网站都没有开始关注的时候,已经派王华东对这个领域进行观察,建立起了优势。但王华东最近走了,离开了媒体行业,结果搜狐苦心建立起来的优势一下子没有了,又和其他网站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网易则试图依靠冷静客观的视角来打造品牌,但随着管制的越来越严格,客观冷静也越来越难了。

至于我的专栏本身就不介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