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消息显示,21世纪报系要上市了。时间大概在一年以内。上市地点不详,但有可能冲创业板。目前正在改制过程中,包括将发行人改为总裁等等。
然而,我只想谈谈它的股权。
之前,我曾经写文章《胡舒立闯关》介绍了财新传媒成立后的股权激励计划,在财新,采取了一定的普惠制措施,将股权覆盖到了普通的记者层面。而在21,却维持了传统公司的做法,股权只停留在管理层。
不妨将二者做一个对比。
1,
持股结构,21的持股已经众所周知,比如郭广昌的复星和南方报业。由于其成立较早,投资人确定,在最初,股权就只停留在管理层,导致其利益与采编是分离的,不管21是好是坏,采编并未感受到切身的利益。即便在上市前的一年多,采编人员的流失依然严重,甚至高于历年平均数。
2,
由于股权只在领导层之间分配,导致了激烈的人事斗争。据称,目前的计划中,持股之限制在编委以上的级别,于是,争夺编委的位置成了中高层的目标,这也意味着,如果争取失败,除了走人没有别的出路。在此次上市之前,21的中级管理层亦出现了较大的变动,其中就有这方面的原因。这还造成了一定的人浮于事,一些编委简直是没有必要的,本来就用不着这么多编委做事。这里,如何把管理层权力和股东权利分开,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那些资格老但是不做事的人就安心当股东去得了。
3,
然而,21当年是作为财经类市场化媒体的先驱之一出现的,实际上,在它出现的年代,能够通过股份化的方式办媒体就算是不错了。并且,管理层的持股的确在21早期岁月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个理论认为,在管制的环境下,股权激励会导致媒体的发展呈现一个倒钟形的趋势,早期,为了股权的增值拼命去打擦边球,挖大新闻,于是媒体的影响力呈现飞速的发展,但一旦影响力扩大,由于担心监管把媒体直接关闭,就越来越不敢碰敏感新闻了,于是媒体开始显得老态龙钟。
4,
不过我认为,21目前仍然处于平稳运营阶段,并未远离钟形的顶点,即便影响力略有下降,借助于上市,还有可能获得更多的优势。中国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的资源优势是很明显的,21又借助于资本运作高手郭广昌,更增加人的想象力。
5,
胡舒立团队之前在《财经》时,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即隶属于联办,没有独立财政。结果,2009年底上演了一出经典的大逃亡,带着她的采编运营团队离开,创办了财新传媒。
6,
财新传媒由于出现最晚,且有成型的团队,因此,其股权结构的设计也可以更向着激励员工的方向发展。一个普惠制的持股计划已经推行。这个计划包括采编人员的普遍持股,而不是限于领导层。
7,
但是,财新的股权也有问题。一是由于刚刚创立,员工们没有感觉到持股能有多大的收益,是否能够上市还未可知,结果,员工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事件接受下来,并未报以太大的憧憬。另外,平安模式的设计是为了股权和决策不要分散,但也增加了持股员工的疏离感。要解决这些问题,大概只有当财新做大,其股权表现出一定的价值之时,至于能否做到,还需要观察。不过,此次21上市或许可以给财新带来一定的借鉴,只是要看结果了。
8,
财新的另一个问题还有,胡舒立团队在长年的运营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核心团队,这个核心团队与普通采编之间的对立情绪时有耳闻。一旦把资历利益化,有可能会引起后进入财新、但又有才华的新员工的不满,最终造成青黄不接。实际上,这个问题在21同样存在而且更加明显,也是一个企业由小到大必须经历的阵痛。
9,
不管怎样,财新传媒拥有着全国最好的财经类杂志,21拥有着最好的财经类报纸。二者的问题都不少,但作为国内的领先者,它们的探索都是媒体冲破管制的一种尝试。也希望它们能够避免在成为既得利益者之后,就放弃了阵地,这是管制国家收编独立思考者最好的办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