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城的来历
(2008-11-27 01:35:27)
标签:
杂谈 |
单位搬家了。搬到了朝外soho,潘十一的地盘上。
然而搬到那儿之后,才知道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本来,我所在的单位还算令人羡慕的单位,可许多同事们的感觉是吃不起中午饭。在那个所谓高档的办公场所内,入住的商人还不多,大部分楼层是空的,所以没有食堂,只有零星的高级消费场所,一顿饭一个人要吃好几十的那种。
但我们也实在无法接受那种每天中午要花好几十块钱吃饭的奢侈。结果,中午饭大家都吃得饥一顿饱一顿,整天为了吃饭发愁。感慨着那些便宜的小店都到哪里去了。于是,在我的脑子里形成了下面的逻辑链条:
1。便宜的小店之所以无法生存,是因为这些高档写字楼的租金太贵。饭店要赚钱,就必须只卖贵的东西,不能卖便宜的东西。
2。饭店也没有赚到什么钱,一是因为顾客少,二是因为租金贵,顶多维持个平衡。
3。真正赚钱的是开发商,他们通过租金赚了钱。政府也赚钱了,他们卖地赚了钱。
4。那么,谁赔钱了呢?是消费者。原来有便宜小店的时候,消费者可以花10块钱吃饱,现在,那些小店没有了,消费者被强迫花三十块钱,还吃不饱。
5。整个事情的真相是:政府和开发商通过地产开发,绑架了消费者,逼迫他们多花了钱。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财富的再分配。这就是房地产开发的真相。
6。任何政府的收入都意味着民间的损失。任何政府的支出都意味着它必须开辟新的财源。所以,不要信任政府花钱救助大众的美事,而是要看好自己的腰包,不要一不小心,被政府玩“财富转移”。
7。那么毕竟开发了这么多漂亮的楼宇呀,有人会问。但如果配套设施跟不上,那只是一座死城。相信到过北京的人都会感觉到,找个吃饭的地方很困难,生活设施很不方便,这和南方的城市感觉完全不同,走在广州的街头,有那么多的小店。北京的这种人工催肥的模式可以说已经到头了,人们不会永远忍受这样的不便利。
8。一旦北京不是首都,失去了全国的供血,它既缺乏电力,也缺乏其他资源,如何养活得起这庞大的楼群?从这一点上说,北京的命运早已经注定,就像当初唐朝的长安、宋朝的开封,一旦不是都城,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分崩离析。一个集权式的国家,的确可以给世界留下瞠目结舌的纪念碑,但永远是不稳定的,就像埃及、巴比伦、波斯和印加们。
前一篇:奥巴马让我想到了马克西明
后一篇:邓中翰为什么不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