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路丽华) 2014年1月13日,本报以对残疾人尊重和关爱的情怀发起公益活动,在社会新闻版头条位置发表消息《为我省唯一的导盲犬“多多”找朋友》。消息既出,引起反响。1月14日上午,晋中高师附小校长刘素梅给该校一年级小学生阅读了本报报道,小朋友们纷纷表示,愿与多多交朋友。该校立说立行,当天下午便邀请作家刘红庆、导盲犬多多及其主人、左权盲艺人刘红权走进该校“综合素质实践课堂”,为小朋友们讲解导盲犬的来历及其职能。多多与其同一天生日的小朋友进行良好互动,并和与其同岁的十几0名小朋友一起合影留念。
本报之所以发起为多多找朋友的活动,源于来太行工作4年的多多在和主人刘红权同行时,经常遭受到歧视现象。尤其是,在最近的某一次公益颁奖活动中,当刘红权作为获奖者从左权老区专程赶到省城太原的活动现场时,却因“狗狗不能入内”的人类禁令,迫使他不得不选择退出活动,以示对相依为命的忠犬多多的义气。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希望通过本报为颇通人性的多多寻找同岁的好朋友,以引导更多的人理解导盲犬,尊重残疾人。
在当天的“综合素质实践课堂”上,讲台前,多多安静地卧在其主人刘红权身边。台下,150名一年级小朋友好奇地看着远道而来的新朋友。讲台上,作家刘红庆给大家娓娓讲解导盲犬的职责:导盲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犬,是工作犬的一种。训练后的导盲犬可以达到3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可以引导盲人穿梭在繁忙的人流和街道。此外,导盲犬还具有自然平和的心态,会适时站立、拒食、帮助盲人乘车、传递物品,对路人的干扰不予理睬,同时也不会对人们进行攻击。即使是近在咫尺的小鸡、小猫等小动物它们也不会去扑咬。它们在遇到巨大声响等令犬畏惧的东西时,会忠诚地跟随主人,不会退缩。在导盲犬的挑选上要求其神经类型为安静型,这种犬学习虽慢,但学会的能力终生不忘,并且能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曾对我国大连导盲犬基地进行过深度采访的刘红庆介绍,导盲犬已有近200年历史,但是,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才培养出2条导盲犬。当了解到太行山上盲艺人的真实生存处境后,2010年,大连导盲犬基地把一条年龄4岁名为“多多”的拉布拉多导盲犬赠送给了左权盲宣队队长刘红权。
小朋友们对导盲犬多多的故事很感兴趣,产生了与它互动的想法。与多多同一天生日的任达艺小朋友走到多多身边,轻轻地抚摸它,多多安静而温顺地享受着小朋友的友爱。任达艺小朋友还和刘红权一起牵着多多,并在它的带领下于课桌间来回穿梭,体验导盲犬的向导功能。十几名与多多同为7岁的小朋友也走到台前,亲切地呼唤多多,并与多多合影留念。
为了答谢小朋友们对多多的友爱,刘红权放歌一首《桃花红》。陪同刘红权前来的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弓宇杰,也唱响一支左权民歌。
一堂生动的综合素养实践课在小朋友们和多多友好互动的气氛中结束。大家对刚刚获得的导盲犬知识兴味盎然,七嘴八舌地回味着这个新鲜的课外知识,并表示要回去讲解给自己的父母听,让大人们和自己一起来理解导盲犬。刘素梅认为,这堂综合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孩子们人与动物、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并教导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尊重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