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而歌又十年》讲述巨变
(2013-10-09 09:00:17)
纪念左权盲人宣传队首度晋京十年
|
文章来源:晋中晚报 时间:2013-10-9
0:20:57
|
《向天而歌又十年》讲述巨变
2013年10月,是左权盲人宣传队晋京十年的日子。一本名为《向天而歌又十年》的书由中国盲文出版社推出大字版来纪念这一事件。这本书由我市左权籍作家刘红庆编写,这是自去年纪念羊倌歌王石占明成名十年出版《民歌·原生态》之后,他对乡土文化的又一次表达。
2003年8月,著名音乐学家田青在太行山上采风,被无意间听到的左权盲艺人的歌声打动。一个月后,他再到太行,带着录音设备而来,完整地录制了盲艺人
的歌,接着便策划了2003年10月10日到15日的左权盲人宣传队北京巡演。那次,左权盲艺人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演出,受到了
热烈的欢迎。田青的精彩主持,使当时还很少说到的学术词汇“原生态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陆续进入公众视野。
十年来,中国社会对于文
化的多元性已经有了更多的共识。著名音乐学家张振涛为《向天而歌又十年》所写的序言说:“翻翻十年后的‘大事记’,到底记录了些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媒体、参与项目、讲坛、涉及单位、节目单、照片、主持人的演说词、捐款人,盲艺人们见到的世面、十年间盲艺人去世的名单……”
十年时光里,首
先有许多不变的东西。最让人感动的是浙江卫视著名主持人亚妮。十年间,她几乎成了盲艺人中唯一的女性成员,随盲艺人翻山越岭,随盲艺人跋山涉水,随盲艺人
欢笑哭泣。她所拍电影名字从《桃花红杏花白》改为《花红花白》,再改为《黑暗的声》,又改为《没眼人》。她苦苦寻求最适当的表达,也在苦苦寻求最理解她的
赞助。无论多么困难,资金短缺加上未被包容,她始终没有退却。她混迹盲艺人中,始终把镜头对准盲艺人。一个江南女子,学会用大碗吃面,学会扯着嗓子说话。
她硬是用数百个小时的录像,完整地记录了盲艺人的生存状态,成为这个变迁着的时代的一部缩影。她曾多次设想,将这些素材永久保存,为未来提供一个音乐人类
学的范本、一个体现中国农村社会人道主义进程的范本……
当然,十年也不是不变的。十年间,在盲艺人获得更多呵护的同时,田青从一名音乐学家成为“非遗”保护旗手,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参与国家大政,成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肩负更多的文化保护责任……
这十年是难忘的。无论专家力挺,还是媒体持续关注;无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大连导盲犬培训基地、中国盲文出版社的不断支持,还是全国各地不留姓名的爱心人士的各种捐助;无论外地学者、学子的采风小住,还是左权县相关部门不分春夏的体恤,盲艺人获得的尊重始终令人感动。
当然,十年也是伤悲的。十年间,被田青第一次带到北京的盲艺人,有三位只能在天堂里放歌。而没能到北京的老一代盲艺人张福玉、魏桂香、赵江梅、房江梅都陆续在乡间黯然去世……他们无法消受甚至无法想像今天盲艺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十年间,田青的父亲在天津去世了,亚妮的父亲在宁波去世了,盲艺人陈玉文、刘红权、王树伟也失去了养活他们长大的母亲。但是,没有人因为悲伤而对生活失望。
于是,一个以民间盲人宣传队为主体的历史,同时也成了中国音乐学界、中国新闻界、中国残疾人事业、中国慈善事业共同跟进的历史。
张振涛说:“如果说《向天而歌》更多记录的是乐班故事,那么《向天而歌又十年》则更多记录的是整个社会对该乐班的接受史,也就是由前者引发、为后者记录
的各种人物所推动的连锁反应。两份文本从两种角度提供了乐班的口述史和乐班的接受史,并共同构成一份有着充分阐释空间的解读史。”
该书编写者
刘红庆告诉记者:“在盲艺人首次进北京十年,在田青《阿炳还活着》发表十年,在亚妮把镜头对准盲艺人十年的年份,我作为一个亲历者,在翻阅十年来的日记的
时候,突然有了编写一本《向天而歌又十年》的冲动。我和盲艺人的点点滴滴,通过和弟弟刘红权、田青老师、亚妮的短信,沉静地融化在十年来的日记本里。这十
年日记,在我不经意间,成了一部草根艺术的接受史。因为正在搜罗和阅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往事,正是他们‘以资料为中心’的理念,让我有勇气不再
重视自己的表达而只把原本的经过呈现出来。事实有时候比解读事实更有分量。”
刘红庆尝试用流水账一样的写作,来表达他的十年感谢,十年感悟。他愿意人们记住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他说:“正是大家的坚持与努力,太行盲艺人得以继续‘向天而歌’,并让这歌声温暖苍凉的太行山,温暖我们历久弥新的民间记忆……”
《向天而歌又十年》得到了国家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盲文出版社推出“大字版”,就是主要文字都是老三号字。这样不仅普通读者一目了然,对于视力弱的群体,也能够拿来阅读。(文/图 记者 路丽华)
《山西青年报》20130930期
>> 第07版:113热点
盲人宣传队出书纪念首度进京
稿件来源:赵志伟
本报记者
赵志伟
2013年10月,山西左权盲人宣传队进京汇演已有十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事件,近日,由中国盲文出版社推出的名为
《向天而歌又十年》的大字版书籍,引起了广泛关注。
《向天而歌又十年》由刘红庆编写,这是他去年纪念羊倌歌王石占明成名十年出版 《民歌·原生态》之后,又一次对乡土文化的表达。
据刘红庆介绍,他还计划购买一部分书籍,赠送给晋中市和左权县支持、关注盲艺人群体的朋友。
“草根艺术的接受史”
在盲艺人首次进北京十年,在田青《阿炳还活着》发表十年,在亚妮把镜头对准盲艺人十年的年份,刘红庆作为一个亲历者,在翻阅十年来的日记时,就有了编写一本《向天而歌又十年》的冲动。
“我和盲艺人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十年来的日记本里。这十年日记,在不经意间,成了一部草根艺术的接受史。因为正在搜罗和阅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往事,正是他们‘以资料为中心’的理念,让我有勇气不再重视自己的表达而只把原本的经过呈现出来。”刘红庆说。
之后,刘红庆尝试用流水账一样的写作,表达他的十年感谢、十年感悟。他愿意人们记住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他说:“正是大家的坚持与努力,太行盲艺人得以继续‘向天而歌’,并让这歌声温暖苍凉的太行山,温暖我们历久弥新的民间记忆。”
对于这本书,著名音乐学家张振涛不仅作序,而且评价说,如果说之前的《向天而歌》更多记录的是乐班故事,那么《向天而歌又十年》则更多记录的是整个社会对
该乐班的接受史,也就是由前者引发、为后者记录的各种人物所推动的连锁反应。两份文本从两种角度提供了乐班的口述史和乐班的接受史,共同构成一份有着充分
阐释空间的解读史。
记录十年点滴
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编写,一个以民间盲人宣传队为主体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2003年8月,著名音乐学家田青在太行山上采风,被无意间听到的左权盲艺人的歌声所打动。之后,他便策划了2003年10月10日到15日的左权盲人宣传队北京巡演。
那次,左权盲艺人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田青的精彩主持,使“原生态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陆续进入公众视野。
十年间,亚妮几乎成了盲艺人中唯一的女性成员,随盲艺人翻山越岭,随盲艺人跋山涉水,随盲艺人欢笑哭泣。她不辞辛劳用数百个小时的录像,完整地纪录了盲艺人的生存状态,成为这个变迁着的时代的一部缩影。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