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沈从文110年诞辰,青岛半岛都市报发表对我的采访

(2012-12-28 09:36:06)
标签:

杂谈

沈从文会和妻子讲“黑话”

——《沈从文家事》作者刘红庆谈沈家趣事

日期:2012-12-28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今天沈从文110年诞辰,青岛半岛都市报发表对我的采访


    1984年,刘红庆上大学时,沈从文的作品开始重见天日并升温。后来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的时候,刘红庆通过《边城》爱上了沈从文。“过 去是单纯看沈从文文字的美,觉得湘西特别美,特别向往凤凰小镇 。和他的家人接触后,特别是了解了沈从文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我现在再看这些文字,都会莫名其妙地流泪。”多年后,刘红庆结识了沈龙朱,每次聊天,两个人都 要谈上几个小时的沈从文,后来就有了这本《沈从文家事》。

    不仅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

    记者:您第一次接触沈从文先生是什么时候?当时您对沈从文有什么感觉?

    刘 红庆:我没有见过沈从文先生本人,是通过作品认识沈先生的。1984年我上大学时读的是中文系 。自然会学到沈先生的文章,不过当时他的文学地位并不高,“鲁郭茅巴老曹”,当时流行这样的说法 ,沈从文当时不被看作一流的作家。不过,我当时觉得沈从文的文笔十分优美,我很喜欢,其他就没什么感觉了。

    记者:那之后为什么会对他进行深入研究呢?

    刘 红庆: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太行山老家当了中学语文老师,当了近10年。在这期间也一直在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我觉得我受到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一直在坚 持、在战斗,我想他给了我一种激励吧,让我不断去上进。后来我有了机会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那时我在师范大学的图书馆里,又认真阅读了沈从文。当时北京师 范大学的老师,对沈从文的评价要比地方院校高一些。但是更多的,我还是被沈从文本身的魅力所吸引。

    “沈家四口人说四种话”

    记者:您什么时候开始找沈龙朱先生进行采访的?

    刘 红庆:去年夏天。当时我已经写了三本关于沈从文的书,为了取得授权,我经常往沈家跑,沈龙朱先生有时会聊起父亲。后来一个朋友提醒我可以直接写本关于沈从 文家事的书,我就和沈龙朱先生商量,当时快80岁的他每天骑电动自行车赶到我们约定的地方聊,有次还被撞了,我们经常一聊好几个小时,激动的时候不由自主 地流下眼泪。

    记者:我看书中有许多手绘的插画,是沈龙朱画的吗?

    刘红庆:是的,沈龙朱早年想考美术大学,跟 着他的表哥黄永玉学过一段时间素描,我们聊到一些事的时候,我跟沈龙朱先生说,能不能根据你的记忆把它画出来?其实书里面有很多画是我“逼着”沈龙朱先生 画的。这些画看似随意,其实沈龙朱画得非常认真。他毕竟不是职业画家,而且快80岁了,画这些插图真的是非常辛苦。

    记者:沈家有什么事让你觉得印象深刻?

    刘 红庆:你知道吗?他们家四口人,说四种话,对了,还有一种“黑话”。沈从文是湖南人,说湘西话。张兆和是安徽人,说合肥话。大儿子沈龙朱说北京话,小儿子 是在昆明长大的,说云南话……我时常想他们一家人肯定很好玩。沈龙朱还说,父母两个人有时候要说悄悄话,不想让哥俩听见,就说“黑话”——实际上就是湘西 话加一点土著词在里头,比如“罗果里给老小龙……”什么的,不明白什么意思。

    记者:你怎么看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故事?

    刘红庆:很多人质疑过张兆和对沈从文的爱情,但在我看来,包括我跟沈龙朱也聊起过,我始终觉得他们的爱情是美丽了中国20世纪文坛的爱情。

    家人曾觉得沈从文“落后”“不争气”

    记者:您在和沈家人的接触中,对他的家人有什么印象?

    刘红庆:他们都很坦诚,而且很内敛,不因为自己是沈从文的家人就到处去炫耀,或者到处参加活动。经常有人找沈龙朱要沈从文的“冠名权”,都被拒绝了,为此他家人还得罪过凤凰县的一些领导。

    记者:沈从文的家人都怎么评价他?

    刘红庆:他们从来不过高地评价沈从文。他们以前还觉得父亲很“落后”、“不争气”。有段时间他们也不理解沈从文。但现在,他的儿子们依旧在搜集沈从文作品,但是不着急出版,也不着急补《全集》。他们踏实地生活 ,踏实地做一点点事情,像他们的父母一样。

    记者:沈从文先生从1948年后就宣布停止文学方面的创作,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还在读他的作品,读他的《边城》,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他的作品有这样的魅力?

    刘红庆:不求功利,不屈服权贵,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有自己的原则。虽然为了生活他也会绕道走,转向文物研究。但是,他从来不试图去歌功颂德。这是许多他同时代的作家所没有做到的。他认为,艺术不能成了政治的附庸。这是沈从文的悲哀处,也是沈从文的伟大处!

    记者:如果要一句话,你怎么评价沈从文先生?或者说沈先生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刘红庆:人也许有许多事一辈子也做不成,但一定不能为了某件事丧失自己的灵魂。

    文/记者 孙英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