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洞房在哪里?

标签:
杂谈 |
沈从文家事(20)(图)
2012-09-22 08:16:00 来源: 天津日报(天津) 有0人参与20.婚房简陋
1933年8月,沈从文从青岛回到北平,就开始筹划与张兆和的婚礼了。他租下达子营胡同28号民房,为新婚做准备。
“达子营”,就是“达子”的聚居地。有没有军事色彩?现在无法断定。“达子”也写成“鞑子”、“鞑靼”、“达达”,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北平曾是元大都所在地,定居在此的蒙古族人口比较多,所以形成了一些聚居地。“达子营”就是典型的留有蒙古族人生活印记的地名。此外,达子馆、达子桥、骚达胡同、骚达子大院等,都与蒙古族人在此生活居住有关。
双方父母都没有能够到场,得力的帮手也不多,事事都是沈从文和张兆和商量着办。沈从文在给大哥的信中详细描摹了他的洞房琐碎:“木器、碗盏,皆仿古样式,堂屋中除吃饭用小小花梨木方桌外,只有四张有八条腿的凳子,及一个长条子案桌,一个茶几(皆红木与花梨木)。房中只一床,一红木写字台,一茶几,一小朱红漆书架。客厅器具还不曾弄来,大致为沙发一套,一茶凳,一琴条,一花架,一小橱柜。书房同客厅相接,预备定制一列绕屋书架,一客床,两个小靠椅,一写字台。木器我们总尽可能用硬木,好看些也经用些。全屋有电灯约十二处,光皆极好,厨房虽小,也还干净。大门有一屏风,院子中有一大槐树,一大枣树,院子虽小,因为还系长形,散步尚好。又有一更小院子,可晾衣裳。堂屋隔扇与客厅隔扇,皆如北方一般房子雕花,我们用黄布糊裱,房子纸张则正屋用白色,客厅书房用焦黄色(即包皮纸背面糊成)……遗憾的是:家中极窄,然院落、客厅、书房、卧室、堂屋,皆具规模,两人住下实非常合用。唯地方太窄,将来到冬天时,欲安炉子,不知如何安置耳。”
就在这样的一个“达子营”,沈从文和张兆和结束了恋爱马拉松,组成了家庭。沈龙朱出生,他的四姨妈张充和就住家里了。
沈从文和张兆和在“达子营”的生活开始了。他们结婚的日子是1933年9月9日。不久,巴金应邀到北平沈家小住。那时节,正是两个年轻作家创作旺盛的季节。沈从文在院中槐树下写出了不朽的《边城》,巴金则写出了《雪》。巴金在《怀念从文》一文中写道:“从文来信要我到他的新家作客。在上海我没有事情,决定到北京去看看。我先去天津南开大学,同我哥哥李尧林一起生活了几天,便搭车去北平。我坐人力车去府右街达子营,门牌号数记不起来了,总之,顺利地到了沈家。我提了一个藤包,里面一件西装上衣、两三本书和一些小东西。从文带笑地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你来了。’就把我接进客厅。又介绍我认识他的新婚夫人,他的妹妹也在这里。客厅连接一间屋子,房内有一张书桌和一张床,显然是主人的书房。他把我安顿在这里。院子小,客厅小,书房也小,然而非常安静,我住得很舒适。正房只有小小的三间,中间那间又是饭厅,我每天去三次就餐,同桌还有别的客人,都让我坐上座,因此感到一点拘束。但是除了这个,我在这里完全自由活动,写文章看书,没有干扰,除非来了客人。”
沈从文在新婚之后的几个月,完成了《记丁玲》和《边城》。当《边城》开始在《国闻周报》连载的时候,他只身回乡看望病危的母亲。这趟旅程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很多的信,讲述沿途见闻。这批信成了沈从文最美文字中的一部分,以《湘行书简》《湘行散记》行世,成了名作。
新婚夫妻分别一个多月的时间,除了瑰丽文字的表达,还有重逢后的欢娱。正是这暂别后的重逢,在诞生过《边城》的小院,在达子营素净着的洞房里,张兆和怀孕了。
作者:刘红庆
沈从文在新婚之后的几个月,完成了《记丁玲》和《边城》。当《边城》开始在《国闻周报》连载的时候,他只身回乡看望病危的母亲。这趟旅程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很多的信,讲述沿途见闻。这批信成了沈从文最美文字中的一部分,以《湘行书简》《湘行散记》行世,成了名作。
新婚夫妻分别一个多月的时间,除了瑰丽文字的表达,还有重逢后的欢娱。正是这暂别后的重逢,在诞生过《边城》的小院,在达子营素净着的洞房里,张兆和怀孕了。
作者:刘红庆
前一篇:羊鞭一甩惊天下
后一篇:比基尼少女没有演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