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河北青年报两个整版介绍《沈从文家事》,采访我和谢泳

(2012-07-16 08:50:05)
标签:

杂谈

今天河北青年报两个整版介绍《沈从文家事》,采访我和谢泳
今天河北青年报两个整版介绍《沈从文家事》,采访我和谢泳

 

 

 

 

告诉你一个多面的沈从文
·2012-7-15 20:01:42·来源:河北青年报

因为那篇《边城》流传太广,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提起沈从文这个名字,脑子里便立刻条件反射般想到《边城》。因为《边城》爱屋及乌而喜欢上沈从文的读者恐怕不在少数,刘红庆就是其中一个。从20多年前至今,他一直在阅读沈从文,在编了《沈从文妙语录》、《中国人的病》、《古人的胡子》三本关于沈从文的书之后,他又走近沈从文的家人,听沈从文之子沈龙朱讲述父亲和家族的往事,并将谈话内容整理成《沈从文家事》一书。这本书呈现了大量细节,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文字之外的沈从文。

作者简介

刘红庆,作家,1966年生于太行山。先后就读于晋中师专、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近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推广。著有《向天而歌》《佛心学侠》《侯宝林:江湖江山各半生》等。

http://www.hbqnb.com/news/Files/adminfiles/sunyi/20120715/A21.jpg

http://www.hbqnb.com/news/Files/adminfiles/sunyi/20120715/A6.jpg

不仅是文学家,还是思想家

刘红庆告诉记者,他选编的第一本关于沈从文的书是《沈从文妙语录》,这本书是去年出版的。他最初设想的书名是《从文思语》,因为这本书选取的是沈从文充满思想性与才情的佳句。如果仅仅把沈从文看成一个美文作家,这种认识未免过于狭隘了。沈从文对于社会问题和人生有着很深刻的思考。

比如,“生命不过是一粒微尘,比微尘还容易被风吹落到一个生地方的是命运。”“察明人类之狂妄和愚昧,与思索个人的老死病苦,一样是伟大的事业,积极的可以当成一种重大的工作,再消极的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消遣。”

在刘红庆看来,沈从文不仅是一个思想超前的预言家,而且是一个无怨无悔的战士。“他一生都在战斗,而且是注定要失败的持久战。”思想不自由,作家不独立,艺术家没有个性,传统道德与古朴民风在所谓现代生活的冲击下黯然退位……这些都令沈从文忧虑,也是他“持久战”的对象。他说:“我似乎正在同上帝争斗。我明白许多事不可为,努力终究等于白费,口上沉默,我心并不沉默。”

这种思考在《中国人的病》中一脉相承。刘红庆在题记中写道:“‘独立人格’,‘自由思想’,道家的清静无为,墨家的勤勉风范,儒家的忧患意识,这一切都从沈从文的文字里汩汩而出。”在编选《中国人的病》的时候,刘红庆把沈从文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分为三个部分:畅谈生命哲学、思考国民素质、批判社会问题。每个部分中都有不少真知灼见。

研究器皿,是个慈父

新中国成立之后,沈从文不写小说了,转向文物和历史研究。刘红庆说:“沈先生研究文物器皿,不是靠有高学历把文物拿到从美国进口的冷冰冰的仪器下面测量,而是用他对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感情积累与知识积累,寻找‘物’的背后那可以感知的‘人’的存在。他对创造这些‘物’的那些遥远的生命,永远表达着无穷的敬意。”沈从文先生写过不少关于历史文物的思想性随笔,用文学描述增加了文物的色彩与生命,可以当做优美的散文来阅读。鉴于此,刘红庆选编了《古人的胡子》,介绍沈从文的器物研究随笔。

在编辑这些书的过程中,刘红庆开始跟沈家后人打交道。沈从文有两个儿子:沈龙朱和沈虎雏。刘红庆的那套32卷本的《沈从文全集》就是从沈龙朱那里买的。“沈家人从出版社拿书比较便宜,他几折拿的,就几折给我。我说我打车去取吧,沈龙朱先生说,还是我骑车给你送过去吧。”

在与沈龙朱交往的过程中,他经常会不经意地讲起父母以及家族的一些往事。比如,沈从文是个慈爱的父亲,当两个孩子特别调皮的时候,他最严厉的警告语就是“耳朵”,但他从未去揪孩子的耳朵,而是由妻子张兆和执行家法。“听沈龙朱聊往事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他说的故事,有的是我知道的,有的是我隐约知道的,还有更多的细节是我从来不知道的。从细节中,呈现一个更微观的沈从文,恍惚是我命该如此的一个与沈从文的约定。”

(本报记者对话作者和评论家,详见26版)

 
我被沈从文改变人生
·2012-7-15 20:12:30·来源:河北青年报

沈家人都非常谦和

http://www.hbqnb.com/news/Files/adminfiles/sunyi/20120715/A5.jpg

■记者:您是从大学时代开始阅读沈从文的?

■刘红庆:是的。在北师大上学的时候,我在图书馆阅览室不光阅读,而且还记了很多笔记。我觉得沈从文的文字不光优美,而且他构成句子的方式非常特别,比如他写船上的水手上岸找妇人寻求刺激,会用“口对口做点儿小小糊涂事”这样的描述。

从北师大毕业之后,我回到家乡教了将近十年中学语文。在这期间也一直在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沈从文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曾经说过,希望每天看到的都是不同的太阳。他给了我一种激励,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精神影响,我也许就会一直在家乡教书,不会去北京,也不会有后面跟沈家人交往的故事。

■记者:在选编沈从文的著作之前,您跟沈家人打过交道吗?

■刘红庆:1998年,沈从文先生去世十周年的时候,我在北京《科技日报》工作。当时我准备做一个整版报道,纪念沈先生。我采访了画家黄永玉、学者钱理群、凌宇、李辉等人。照片是我去沈家亲自取的,当时没有见到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孙女沈红接待的我。后来沈虎雏看到了这张报纸,还跟我聊了一会儿。我买《沈从文全集》的时候,付给了沈龙朱先生全套的钱。全套是32卷,还有一本副卷,出来的时间更晚一些,沈龙朱先生给我送完全集之后,又专门跑了一趟给我送副卷。沈家人都非常谦和,像沈龙朱,别人把他撞了,他先看撞他的人有没有事,然后自己去医院包扎。

展示了家庭里面的趣事

■记者:您什么时候开始找沈龙朱先生聊家里的事情?

■刘红庆:大概是2011年夏天。在此之前,也断断续续聊过一些。在我选编前三本书的时候,为了取得授权,经常往沈家跑,沈龙朱先生有时会聊起父亲。后来新星出版社的老愚说可以就此写一本书,于是我列了提纲,开始比较系统地聊。聊到某个事件或者人物的时候,我跟沈龙朱先生说,能不能根据你的记忆把它画出来?其实书里面有很多画是我“逼着”沈龙朱先生画的。这些画看似随意,其实沈龙朱画得非常认真。他毕竟不是职业画家,而且快80岁了,画这些插图真的是非常辛苦。

■记者: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专著相比,这本《沈从文家事》有什么特色?

■刘红庆:我的这本书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写成的,很多研究沈从文的专著都非常有深度,我这本书不敢跟他们比。不过,这本书的视角比较独特,是用儿子的视角看父亲,里面有沈龙朱和沈虎雏先生大量的回忆,展示了很多家庭里面的琐事和趣事。沿着沈龙朱先生的回忆,我理出了沈从文从结婚到去世几十年来居所的变迁图,由居所的变化反映外界大环境和他的心理变化。此外,父子之间的关系,不同政治理想的分歧也是本书要重点展示的内容。我还借鉴了贵州省铜仁市方志办刘新华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家谱,从而得出沈家是“湘军”中坚,张家是“淮军”领袖的结论。

■文/本报记者贾立芳

 
 
家事写得最全面细致
·2012-7-15 20:48:03·来源:河北青年报

■记者:您觉得刘红庆研究沈从文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谢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沈从文的研究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凌宇、李辉等人都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比较而言,刘红庆的工作做得比较细致,他通过沈龙朱的回忆来展现文字外的沈从文,不仅有新材料,更有观察作家的新角度。他这本关于沈从文的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也不是学院里的高头讲章,但我以为是近年来沈从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沈从文的家事,过去虽有涉及,但刘红庆的书最为全面也最细致。

■记者:《沈从文家事》这本书您看过了,有哪些内容是之前的研究者没有涉及的?

■谢泳:像沈从文这样的大作家,研究者比较多,要想找到全新的材料,比较困难。但是这本书里面还是有一些内容是非常新鲜的,尤其是第五辑《物事说确》里面提到了很多文物性的东西。比如,沈从文家里的两辆自行车,一辆日本的,一辆匈牙利的;还有沈从文现存于世的摄影作品以及沈从文的私家照片。

■记者:普通读者对沈从文的印象大多是他是一个文学家,写过《边城》,那么,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沈从文的成就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谢泳:首先,沈从文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我们也注意到了,但是强调得不够。沈从文注重文学的独立性和个性,他以一个艺术家和美学家的角度去看待文学批评,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文学批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太原的时候曾经和常风(原名常凤瑑,著名文艺评论家)先生聊起过沈从文。常风先生对沈从文先生非常敬佩,说他不但是小说家,更是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常风先生建议我多看沈从文先生的中国现代作家论,还有《废邮存底》中的文章。在文学之外,沈从文对中国服饰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他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样非常有价值的作品。他还研究文物、历史,写过《唐宋铜镜》《战国漆器》等专著,也是一流水平。■文/本报记者贾立芳


 

 

自嘲当年“狼狈相”
·2012-7-15 20:48:59·来源:河北青年报
沈从文从湘西初来北京时,异常艰难。他以小学毕业生的水平闯文坛,并且文字还看不出特色。到了云南,他在家里,和孩子们说起从前,很有一些自嘲精神。沈龙朱记得,父亲文字成绩之差,在家里是当笑话来讲给孩子们听的。

孙伏园当年主持《晨报》副刊,沈从文给人家投稿,大量地往那儿塞自己的东西。结果,据说孙伏园在朋友面前把沈从文的稿子粘成一长条,展示给别人看,然后说:“你看,这文章是一团糟,一塌糊涂!”

说罢,孙伏园把沈从文的投稿扔到纸篓里去了。

沈龙朱说:“这是很刺激人自尊的一件事。但是我们小时候,父亲是当作笑话说给我们听的。他对自己早年的狼狈劲,当笑话来看待。”

我问:“孙伏园是当着沈从文的面吗?”

沈龙朱说:“没有,没有当着沈从文的面。但是这个事情后来传开了。沈从文自己也说,实际上这件事促使他发奋写作。沈从文努力吸收好多东西,用各种方法去试探,写了一篇又一篇。父亲对孙伏园,丝毫没有怨恨。我想,这个故事确实反映出父亲努力从艰难困苦、恶劣环境中完善自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后来,沈从文和孙伏园没有太多联系。沈龙朱说:“其实孙伏园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开创性地把报纸副刊开辟成为一块园地,培养了大量人才。当年鲁迅、冰心等很多重要作家的早期作品,都在他的副刊上登出来。父亲可能也是看到这一点,觉得自己可以往那儿投稿,但是父亲不知道自己的水平低到什么程度。当时,父亲应该知道自己水平是不够的,但是他愿意尝试,努力改,不行再改,改了再送。为了生活,为了吃的、穿的。父亲从陈渠珍那儿拿了一个月的二十七块大洋来,没几天就花完了。他老是欠着房费,尽管是很小很小的一个房子,只是一个装煤的房间。他还欠着小饭铺的饭钱……”

——《沈从文家事》


 

沈从文论自私
·2012-7-15 20:49:36·来源:河北青年报
一个自私的人注意权利时容易忘却义务,凡事对于他个人有点小小利益,为了攫取这点利益,就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那种谦退,牺牲,为团体谋幸福,力持正义的精神完全疏忽了。 

一个自私的人照例是不会爱国的。国家弄得那么糟,同自私大有关系。 

国民自私心的扩张,有种种原因,其中极需注意的一点,恐怕还是过去的道德哲学不健全。时代变化了,支持新社会得用一个新思想。若所用的依然是那个旧东西,便得修正它,改造它。

支配中国两千年来的儒家人生哲学,它的理论看起来是建立于“不自私”上面,话皆说得美丽而典雅。主要意思却注重在人民“尊帝王”“信天命”,故历来为君临天下帝王的法宝。前世帝王常利用它,新起帝王也利用它。然而这种哲学实在同“人性”容易发生冲突。表面上它仿佛很高尚,实际上它有问题,对人民不公平。它指明作人的许多“义务”,却不大提及他们的“权利”。一切义务仿佛都是必要的,权利则完全出于帝王以及天上神佛的恩惠。中国人读书,就在承认这个法则,接受这种观念。读书人虽很多,谁也不敢那么想“我如今作了多少事,应当得多少钱?”若当真有人那么想,这人纵不算叛逆,同疯子也只相差一点。再不然,他就是“市侩”了。在一种“帝王神仙”“臣仆信士”对立的社会组织下,国民虽容易统治,同时也失去了它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平时看不出它的坏处,一到内忧外患逼来,国家政治组织不健全,空洞教训束缚不住人心时,国民道德便自然会堕落起来,亡国以前各人分途努力促成亡国的趋势,亡国以后又老老实实同作新朝的顺民。

事实上国民毛病在用旧观念不能应付新世界,因此一团糟。目前最需要的,还是应当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学各方面共同努力,用一种新方法造成一种新国民所必需的新观念。使人人乐于为国家尽义务,且使每人皆可以有机会得到一个“人”的各种权利。一个国家多数国民能自由思索,自由研究,自由创造,自然比一个国家多数国民蠢如鹿豕,愚妄迷信,毫无知识,靠君王恩赏神佛保佑过日子有用多了。 

——《中国人的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