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留美博士翻译“鸡巴事”犯难

(2012-07-10 09:05:34)
标签:

杂谈

《从语境“替代”中探索电影台词翻译对等法——翻译国产影片〈大山里的没眼人〉之感悟》

作者:潘月明   郭秀芝

发表于《上海翻译》2011年第03期  

 

    引言

    笔者在美国读博时,曾任当地英文日报专栏作者,英语应用能力具备一定功底。然而,回国后首次担当国产电影台词的翻译工作,却遇到了不少的难题,也走了一些弯路,直到今年年初上交终稿,并得到专家组认同后,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
    说到难,笔者最深刻体会:一是翻译“长度”。跟翻译其它文体比照,翻译电影台词最大的不同是仅把中文意思翻对还远远不够,还要兼顾中英文的长度;换言之,既要考虑实现“意义”的对等,又要力争实现“形式”的对等。
    二是“土语”。影片讲述的是生活在山西太行山一群没眼“艺人”的故事,整个剧本中土话连篇,诸如“茅房”、“没眼人”和“过山脚”等,翻译起来着实费力。
    三是“脏话”。在国外很少能听到诸如“瞎眼驴”、“老二(男性生殖器)”和“鸡巴事”等话语。
    四是“术语”。影片涉及的术语包括“抗日战争”、“长征组歌”和“八路军”等。以“抗日战争”为例,国内外翻译的版本很多,到底采用哪一种翻译方法最为稳妥,值得再三斟酌。通过借助语境中的相互“替代”方法,笔者着实解决了不少翻译中所遇到的实际难题。“替代”方法的基本特征翻译中的意译就是第一要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