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皇甫束玉讲左权的故事
《纪念左权将军殉国七十年·弘扬太行精神诗文朗诵演唱会》采访记
采写:臧 璠 弓宇杰 常志君
摄影:杨 洋
1942年5月25日下午,左权将军血洒太行十字岭。到今天,整整70年。70年来,我们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我们不仅用一块土地永远铭记将军的名字,而且用不断的努力,来弘扬将军的精神,大而言之,就是太行精神。
5月25日,《纪念左权将军殉国七十年·弘扬太行精神诗文朗诵演唱会》在榆次文化中心大剧场隆重上演。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成功,不仅在于演出采用的独特形式,通过皇甫束玉的作品来讲述左权将军和左权这片土地,更在于整个演出所蕴涵的“为党尽忠,勇于牺牲,胸怀大爱,无私奉献”的旋律,这是对太行精神的最好解读。
演出结束后,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观众与演职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山情水怀”间,英雄左权留给今人的精神财富。

朗诵音乐会现场
文化人的角度 讲左权将军,谁也比不上皇甫束玉
吕 新 晋中文联主席、著名作家
这台演出的整体感觉不错,演出的样式挺丰富,所体现的思想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我感觉能做成这台晚会是很不容易的。
郝东黎 晋中艺校教师、著名作家
民间艺术的呈现,充分体现了策划人的民间情结,我认为山西民歌的旋律性是非常好的,应该想办法让这些民间艺术面向年轻人,因为这个受众面是非常大的。能有人做这样的工作是很好的事情。
司马丹如 自由撰稿人、编辑
策划是本场演出获得成功的关键。一是用皇甫束玉的作品来讲述左权将军,这两个人物在左权,乃至晋中,分量是不消多说的,被讲述者与讲述者身后都蕴含着一个时代鲜明的印记,于是两种身份交融交织着,在舞台上浓缩出那个时代独有的英雄浪漫主义;二是演出形式,不那么专业的学生群体在本土文艺工作者的带领下,用本土的艺术形式、本土的声音去理解、演绎一个文艺前辈的作品,演绎的过程,出现了新的感动与理解,这种新的东西保有了对前辈应有的尊重。尽管演出中的许多细节还显生硬,或者有艺术上的不成熟之处,但仅仅只是这种尊重就值得喝彩,我认为这是我们在艺术领域中提倡创新时应该铭记的一点,不管你的创新点在哪里,创新首先要有对以往传统与经验的尊重。
于是,这台晚会呈现给我这样一种美妙的感觉——我们坐在青山绿水间,听皇甫束玉讲那左权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不会有谁比皇甫束玉讲得更好了。
贾宝宝 职业导演、榆次文化艺术中心主任
演出的整体感觉就是用最淳朴、最原汁原味的文化艺术来表现左权将军、表现皇甫束玉,表现太行精神。左权将军承载的是太行精神,皇甫束玉先生承载的是太行文采。
尤其是里面的词,不仅有皇甫束玉老师的作品,还有刘红庆先生的主持词。我觉得接近土地的词才是最美的,最富有感召力和感染力的。“吃着小米饭,就着片儿汤,闻着老陈醋,听着梆子腔”,这是最朴实的山西人、晋中人的写照。
这台节目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就是整体节目的串词,没有空洞的口号,生动异常。节目形式是典型的晋中风格,如小花戏、民歌、戏曲、朗诵、快板。表演快板的那些大姐们虽然打不出非常好的节奏来,但是她们表演的状态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时代,感觉是那个时代的人在歌颂左权将军,每个环节都是跟时代吻合的。
参与者的角度 演出传递出一种精神力量
赵介平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院长、本场演出的负责人、朗诵总监
这台节目是我们建校以来一场非常独特的节目,充分突出了主体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地方文化的原创性。
每一种特性都是鲜活的,七八十分钟的节目能多维度地呈现是很不容易的。好多人向我反映这台演出很高雅,充分突出了地方艺术,晋中的文化市场需要本土艺术,需要给大家展示本土艺术的张力与生命力,我们需要创新的是形式,是如何找到合适的形式来发扬本土艺术。这就是文化辐射。
刘瑞琪 晋中音协副主席、“山情水怀”音乐总监
“山情水怀”这台演出我看了两次,每一次都感触颇深,其中《左权将军》那首歌表现得非常好,通过大家的改编,中间虽然转调,但是感觉转得很恰当。
朗诵部分也很好,尤其有个细节,说到皇甫束玉夫妇俩一辈子没有和女儿皇甫夏说过一个“爱”字,但是女儿却感觉到是在爱河里泡大的。这个细节很感人。
唐振勇 晋中电视台《晋中零距离》栏目主任,本场朗诵的主力担纲
这台节目的主题“山情水怀”,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情感释放。在左权将军殉国日能够推出这样一台诗文朗诵演唱会,我觉得特别贴近时下“弘扬晋中精神”的背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岁月,同时一定要对今后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从左权将军身上就能提炼出我们晋中精神的一种内涵来,因为一提起太行山,我们就会想起它的坚毅、刚强,确实可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震撼。
这台晚会还带给我们一种深深的思考,继承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山情水怀”的精神如果能够渗透到每个晋中人的身上,这会产生多大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台晚会是一场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一体的诗文演唱会,而且在其中应用了晋中本土最原汁原味的文化元素,让观众既赏心悦目,又感受到文化力量的存在。

晋中电视台唐振勇表演的诗朗诵
用民间艺术诠释太行精神 音乐家的角度
常晓菲 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
这台节目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很宏大,地方特色浓。节目样式的呈现,尤其是用一个人的作品,来纪念一位英雄,我觉得是一个大的亮点或者突破。诗歌和音乐艺术的结合让人感觉很新颖,这样的演出样式在晋中是很少有的。
晋剧、快板书等元素的借鉴,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尤其是晋剧的演唱,可以感觉到演员扎实的功底。钢琴与朗诵的搭配、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的搭配、民间艺术家与学校学生的搭配、艺术的再创作与英雄精神的弘扬,是本次晚会最值得关注的亮点。
常士继 晋中音协原主席、晋中学院教授
皇甫束玉是左权文化史上极具分量的一位大师,他的作品扎根民间,有土地的厚度与醇味,这一点需要我们当今的文艺工作者去认真学习。整台节目用方言,用快板,用小花戏,用家书的朗诵去表现皇甫束玉的风格,讲述左权那片土地上发生过的难忘故事,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非常和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育工作者的角度
王红爱 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
我看了两场演出,觉得主题特别鲜明,策划非常到位。加上朗诵、快板书这样的艺术样式,感觉形式也很特别。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观看这两场演出的。整体给人的教育意义很大,带来的反思也很深刻。
我们的兄弟院校排出了“山情水怀”,让我产生了三点思考:一是校内各系应该加强合作。我们以后也可以借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经验,比如中文系有文学的优势,音乐系里要完成的课题中,文学基础部分,完全可以去找中文系来加强。各系要交叉、开放地办学。二是艺术样式多样性。这台演出呈现了民歌、小花戏、快板书、晋剧、朗诵、合唱等多种元素,感觉非常新颖。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方言味道特别浓,方言的研究与传承对地方院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三是要开门办学,让校外专家走进大学校园。这次演出请了一些校外名家参与,我觉得很好。我们现在特色专业的建设就应该把各种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把校外名家引入课堂,就有了榜样的力量。
演出还有值得思考的一点,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参与演出的过程,我相信这些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是最生动、最深刻的,这种办法值得教育工作者去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