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庆顺800套新书求知音

(2014-11-29 21:26:33)
标签:

文化

教育

娱乐

图片

心血积蓄都花费在一部书上

关庆顺800套新书求知音

《晋中秧歌音乐分析与创作》出版

 

 关庆顺800套新书求知音

关庆顺800套新书求知音

 

    

一辈子心血,20万积蓄,晚年关庆顺换来的是800套《晋中秧歌音乐分析与创作》。11月,当他在北京寓所将一套著作摆放在记者面前时,让记者惊讶的是,这确实算得上一部巨著:一套三册,16开,软精装,合计820多页。从写作到出版,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但这是一个老人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关庆顺1928年出生在大连,19岁经历了千难万险参加革命。解放后在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深造,然后进入总政歌剧团担任指挥1957年,因单位要凑够“右派”人数,自己稀里糊涂成了右派,下放到榆次郭庄水库劳改。

1959年,被吸收进晋中文工团。从此开始了与地方文艺打交道的经历。先是改编“左权小花戏”,接着为了作曲的需要,大量采撷晋中秧歌,足迹遍及榆次、太谷、祁县、平遥、清徐、文水、交城,采访过近百位民间艺人,记谱手稿成了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大量采风的基础上,服务于晋中文工团的创作任务,关庆顺完成了大型秧歌剧12部,小型作品不计其数。其中《三约湖心亭》《风流父子》《山杏》《西域桃花》不仅在当时群众中有非常好的口碑,而且在全国“飞天奖”评选中获奖或被提名。

20世纪80年代,关庆顺开始对晋中秧歌进行理论分析,先后在权威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发表《试谈“三整音”的特殊旋法及其调式的双重综合性》《晋中秧歌的调发展》等重要论文。

离休后,关庆顺面对一辈子搜集到的材料,觉得非常珍贵,因为当年采访的老艺人陆续去世了,这些声调成了绝响。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希望将自己的研究和资料出版,但是几经周折未能如愿。在无奈的情况下,他在老伴和子女们的支持下,大胆将全部积蓄用于研究成果的出版,前后花了20万块钱,包括一张CD的录制。

华艺出版社将关庆顺的书印行了,但是,因为这是一个专业话题,市场不大,所以,800套书几乎都码放在关庆顺家里。

花费巨大而应者寥寥,关庆顺面对记者,却没有怨言,而是很高兴能与晋中结缘,与秧歌结缘。一生心血和积蓄花在心爱的事业上,他觉得值得。不过,毕竟是文化积累,他觉得总会有人懂他,去了解他的学术。他在2014年寒冷的冬天,期待晋中秧歌研究的春天。

 

                         20141129日星期六20534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