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左权将军
左权将军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81
  • 关注人气:15,6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青和太行山的“阿炳”们

(2014-11-14 23:51:25)
标签:

文化

  • 田青和太行山的“阿炳”们
  • http://www.lwgcw.com 2013-11-4 15:52:24 《瞭望》新闻周刊
  •    精于研究更要勇于践行。真正的学者不应只是坐在书斋故纸堆中寻章摘句,而应该用所学所得所知去服务这个世界。

      文/都本玲

      “太行嵯峨路蜿蜒,扶杖牵裳走山间。青冥无眼生瞽目,红尘有意化奇缘。凄凄二胡哭云水,切切三弦动风烟。千载师旷今仍在,向天而歌又十年。”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为山西左权县盲人宣传队进京十年特别题写的句子。

      10月,左权县盲人宣传队的艺人们再一次来到北京,用三场饱含深情、令人动容的演出答谢曾经帮助过他们、给他们带来生活希望的好心人。其中,10月21日在皇家粮仓的第一场“向天而歌又十年音乐会”从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情感,那就是对发现他们、肯定他们、帮助他们的田青教授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一切都要从十年前的那个夏天说起。2003年8月的一天,田青一行人受邀前往太行山采风,在看过县里安排的两场演出后,感觉一般,这时有人建议让盲人宣传队在晚饭后给专家们唱一唱。

      “正月里梅花开,花开人人爱,光棍我有心来采一枝,拿回家里没有人爱……”当盲艺人刘红权拉着二胡,用略带颤抖撕裂般的声音仰面向天高喊出《光棍苦》的第一声时,田青被深深震撼了。这是一种来自心灵最深处的声音,是一种真实得让人害怕的凄凉与倾诉。

      “作为一个以听音乐为职业的人,我已经很难被音乐打动了。”田青回忆道,“但是,那天,我居然在音乐中热泪滂沱。”

      正如他自己所说“民歌恰是穷乡好”,这种歌词,这种沧桑与凄苦,是再伟大的文人也写不出来的,而这一声声、一句句凄厉悲苦,唱的是眼前的光棍盲艺人正在经历的真实生活,唱的是他的真情实感、切肤之痛,正因为尝尽了生活的种种艰难苦楚,他那哽咽的仰天长啸,才会句句都捶打在听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这些盲艺人怎么也想不到,那个夏夜在老戏台破旧圆桌旁的那场演出,从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田青,这位从遥远京城赶来的学者,紧紧握住他们的手,坚定地说:“我带你们到北京演出!”

      回京之后,田青四处奔走为盲艺人争取到北京演出的机会。2003年9月6日,田青再次奔赴太行山,为盲艺人进京演出做准备工作,这一次除了带着录音机,田青还带来了浙江卫视的主持人亚妮,亚妮从此不可自拔,开始了长达十年对左权盲人宣传队的跟踪拍摄,成就了另一个传奇。

      终于,2003年的10月10日,在距离初次见面的那个夏夜两个月零七天的时候,“阿炳还活着——左权盲人宣传队的故事”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隆重上演,专家学者和莘莘学子坐满了整个音乐厅。那个晚上,大家在泪水和掌声中久久不愿散去。

      随后几天,左权盲人宣传队又在人民日报社礼堂、中央音乐学院小音乐厅、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处进行演出,反响热烈。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今年10月21日,田青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描述了他眼中的太行山盲艺人:“他只是唱,向着昊昊苍天,唱自己,唱自己的心中事,唱自己的生活。听他的歌唱,你觉得他仿佛不是用嗓子在唱,而是用心在唱,用灵魂在唱,用他的整个生命在唱!”他感叹:“我终于看到了活着的阿炳!”

      国内各大媒体开始关注这支游走于太行山深处的盲人宣传队,盲人宣传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大,盲艺人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刘红权如是描述:“有了田老师带领,我们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北京。更多的好心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左权看我们。十年了,我们盲人宣传队的队员们从乡下搬到了城里,住进了廉租房,队部由破戏台变成了四合院,每一位队员都享受到了低保,交上了养老保险。”

      十年间,田青一次次地将这支盲人宣传队介绍给世人,他奔走、宣讲、出谋划策,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还鼓励学习纪录片拍摄的儿子深入大山,与盲艺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跟随这些盲艺人们一起走村串巷,历时40多天拍摄了纪录片《向天而歌》。在盲艺人的心目中,田青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的依靠,代表着一种希望和信心,一种尊敬和信赖。

      至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刚刚结束的“向天而歌又十年音乐会”上,盲艺人们对田青教授溢于言表的感激之情,他们把村里的婆姨纳的鞋底、缝的棉袄、绣的鞋垫,亲手交到田青的手里,他们把这个带给他们希望和信心的学者唱进了歌里。

      何谓学者?真正的学者不应只是坐在书斋故纸堆中寻章摘句,而应该用所学所得所知去服务这个世界。精于研究更要勇于践行,这才是当今学者应有的风范。□

 

 

田青和太行山的“阿炳”们

田青和太行山的“阿炳”们
田青和太行山的“阿炳”们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3/12/16 8:58:29    点击数:493    责任编辑:  立新

      十年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在太行山上听了山西左权盲人宣传队的演唱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写了《阿炳还活着》一文,在《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上发表。之后,田青将他们带到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巡演,让一群隐没于太行山中的“阿炳”来到京城……今年10月,这些盲人宣传队的艺人们再次来到北京,用三场饱含深情的演出答谢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希望的好心人田青。

      太行山上遇到“阿炳”
      一切要从十年前的那个夏天说起。2003年8月的一天,田青一行人受邀前往太行山采风,在看过县里安排的两场演出后,感觉一般。这时,有人建议让盲人宣传队在晚饭后给专家们唱一唱。
      “正月里梅花开,花开人人爱,光棍我有心来采一枝,拿回家里没有人爱……”当盲艺人刘红权拉着二胡,用略带颤抖、撕裂般的声音“喊”出《光棍苦》的第一声时,田青被深深震撼了。这是一种来自心灵最深处的声音,是一种真实得让人害怕的凄凉与倾诉。
      “作为一个以听音乐为职业的人,我已经很难被音乐打动了。”田青回忆道,“但是,那天,我居然在音乐中热泪滂沱。”
      正如他自己所说“民歌恰是穷乡好”。这种歌词,这种沧桑与凄苦,是再伟大的文人也写不出来的。而这一声声、一句句凄厉悲苦,唱的是眼前的光棍盲艺人正在经历的真实生活,唱的是他的真情实感。正因为尝尽了生活的种种艰难苦楚,他那哽咽的歌声才会句句都捶打在听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这些盲艺人怎么也想不到,那个夏夜在老戏台破旧圆桌旁的那场演出,从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田青这位从遥远京城赶来的音乐学者,紧紧握住他们的手,坚定地说:“我带你们到北京演出!”
      将盲人宣传队介绍给世人
      回京之后,田青四处奔走,为盲艺人争取到北京演出的机会。2003年9月6日,田青再次奔赴太行山,为盲艺人进京演出做准备工作。这一次,除了带着录音机,田青还带来了浙江卫视的主持人亚妮。亚妮从此不能自拔,开始了对左权盲人宣传队长达十年的跟踪拍摄。
      终于,2003年10月10日,在距离初次见面的那个夏夜两个月零七天的时候,“阿炳还活着——左权盲人宣传队的故事”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隆重上演,专家学者和莘莘学子坐满了整个音乐厅。那个晚上,掌声经久不息,人们迟迟不肯离去。
      随后几天,左权盲人宣传队又在人民日报社礼堂、中央音乐学院小音乐厅、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处进行演出,反响热烈……
      十年间,田青一次次地将这支盲人宣传队介绍给世人,他奔走、宣讲、出谋划策,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还鼓励学习纪录片拍摄的儿子深入大山,与盲艺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跟随这些盲艺人们一起走村串巷,历时40多天拍摄了纪录片《向天而歌》。在盲艺人的心目中,田青已经成了他们的精神依靠,代表着一种希望和信心,一种尊敬和信赖。
      “阿炳”们进京演出谢好心人
      今年10月,左权县盲人宣传队的艺人们再一次来到北京,用三场饱含深情、令人动容的演出答谢曾经帮助过他们、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希望的好心人。其中,10月21日在皇家粮仓的第一场“向天而歌又十年音乐会”从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情感,那就是对发现他们、肯定他们、帮助他们的田青教授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就在这一天,田青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描述了他眼中的太行山盲艺人:“他们只是唱,向着昊昊苍天,唱自己,唱自己的心中事,唱自己的生活。听他们的歌唱,你觉得他们仿佛不是用嗓子在唱,而是用心在唱,用灵魂在唱,用整个生命在唱!”他感叹:“我终于看到了活着的阿炳!”
      国内各大媒体开始关注这支游走于太行山深处的盲人宣传队,盲人宣传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大,盲艺人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刘红权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有了田老师的带领,我们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北京。更多的好心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左权看我们。十年了,我们盲人宣传队的队员们从乡下搬到了城里,住进了廉租房,每一位队员都享受到了低保,交上了养老保险。”
      为了表达对田青的感激之情,盲艺人们把村里的婆姨纳的鞋底、缝的棉袄、绣的鞋垫,放到田青手里,他们还把这个带给他们希望和信心的学者唱进了歌里。
(都本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