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盲人宣传队艺人:
下辈子睁开眼看看"圪梁梁"
2012年04月29日 09:19:01 来源:山西晚报

4月,正是左权附近大山中桃花绚烂、杏花满山的时节。走在或泥泞坑洼、或车辆穿梭的路上,演出在街头、村委大院,25日,记者随同左权县盲宣队主唱刘红权等,相继来到了该县麻田镇多个村庄演出。
走村串巷为当地村民送去欢乐
春日的太行山左权县一带,到处一片嫩绿;清漳河畔,桃花、杏花竞相开放。但这春日美丽的绿草、红花,在刘红权和他的同伴这样的左权盲宣队员眼中,只是永远如深夜般一片黑暗。
4月25日,记者事前联系后,与盲宣队的刘红权等一起上路,前往乡间宣唱。刘红权说,这次,他们分成了两队,他这一队4人,另外一队7人,往不同方向出发。
当天一早,记者联系到刘红权时,他们刚刚从左权县麻田镇的上口村出发。此前,他们一步步在黑暗中摸索,已走出县城50多公里的路。
左权盲人宣传队成立于1938年。抗战期间,当地的盲艺人以独特的身份为掩护,经常进出敌占区,借说唱和卜卦之名,一方面宣传抗日,一方面探听情报。到抗战胜利后,盲宣队不断发展,最多时成员达到了35人。现在,该队共有11名队员,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30岁。
刘红权是盲宣队的主唱之一,今年43岁。刘红权的母亲也是盲人,上世纪70年代,他家是盲宣队进城时常落脚的地方。接触多了,还是盲童的刘红权便喜欢上了盲人们传唱的音乐、歌曲。但对儿子的选择,父亲坚决反对,并送他进入盲校读书,希望他将来有个好些的出路。
十年后,刘红权盲校归来,一度到太原市做起了盲人按摩。1995年父亲去世后,他还是回到家乡,加入盲宣队,并成为该队的主唱。
如今的左权盲宣队,结合《又见桃花红,又见杏花白》《光棍苦》等传统曲目,不断编唱左权开花调新曲,一度将歌曲唱进了中央电视台、北京中山音乐堂、天津音乐堂等。
但大多时间,他们还是如以往的盲艺人一样,背着行囊,拿着乐器,风里来、雨里去,走村串巷,为左权县当地的村民们送去欢乐。
"村民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
4月25日早上9点,队员们出发了。刘红权牵起山西省首只从大连导盲犬基地引进的导盲犬"多多",走在最前面。
紧随其后的李永兵介绍,他是"很远处"的苏公村人。他说的"很远",大约5公里,但在他们走来,实在"遥远"。小的时候,李永兵顽皮好动。15岁那年,他趁着家人不在,和几位同伴到村边的北漳河游泳。没想到,年幼的他溺水,差点丢了性命。在村民和家人的抢救下,李永兵脱离了危险,但此后双眼失明。37岁时,在周围人的撮合下,李永兵成了家,并有了一个女儿。但后来,同是盲人的媳妇还是离开了他。"多多"在前,刘红权跟随,后面盲宣队的李永兵、刘玉明、王玉忠相继举着竹竿,慢慢在时有坑洼、车辆穿梭的县乡公路上,摸索着前行。他们各自背着晚上住宿用的被褥、每天演出使用的二胡、三弦、鼓镲等。
路左边是一处水滩,中间有几个被大卡车碾出的坑。此时,太行山中刮起了呼呼的大风,初绿的杨树不时摇摆着叶子,发出哗哗的声响。记者着急地提示,前面有坑,谁知,"多多"灵活地一拐绕过了水滩和深坑,从中间穿了过去。随后的刘红权等,也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行程,他们慢慢地踩着碎步上前,一一绕开障碍,几乎是脚挨脚地顺利通过了"危险区"。
刘红权说,每年一入春,他们便带着所有家当,走到哪就在哪休息。每到一个村庄,村民们大多会热情地将他们迎回村中,安排食宿,欣赏演出。
盲宣队员的说法,其实带着无奈之后不得已的豁达。记者当天跟随采访中,路经两个村庄时,便也曾联系当地的村委负责人,说盲宣队来演出,是否可以接洽,但对方表示,"正是大忙天,顾不上,你们到别处去吧"。
再问刘红权这一路顺利与否,刘红权一阵沉默,之后说,"咱是主动送娱乐下乡,人家都忙,我们能理解"。"能让村民们在忙碌一天后,回家欣赏演出,是我们的荣幸。在我看来,村民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刘红权说,"正是考虑到村民的春耕忙碌,我们大多选择在中午或者晚上演出,以免自己和队员们送快乐的心愿,变成人们的反感。"
一个"奢侈"的愿望
一路走走停停,大家经过一个上午的跋涉,中午时候,终于来到了"很远"的苏公村。
午饭后,为村民们演出结束,大家继续向下一个落脚点进发。
同行的盲宣队员、60岁的王玉忠说,他们已出来一周时间,这一路,他们去过23个村庄进行演出,但最少途经有30多个村子,"村民们热情挽留的,我们就留下来演,大家要是说忙,我们就换一个村。"
王玉忠是四名盲宣队员中,唯一有点儿视力的,但戴着1500度的眼镜,也就能看到三四米远。他是左权县辽阳镇东长义村人,24岁那年春节,他和家人放鞭炮,没想到炸瞎了眼睛。后来,老婆也离婚而去,留给他一对儿女。
盲宣队员们各有各的不幸,同行的刘双明今年43岁,30岁时,因视神经萎缩成了现在这样。从此,曾经有幸目睹桃花、杏花、蓝天、白云的他,也成一个美丽只能在睡梦中出现的盲人。
艰难的行走,又整整持续了一个下午。晚上6时30分,盲宣队一行终于到达了他们常来的左权县麻田镇西崖底村。搬来凳子,找来椅子,放好行李,队员们没来得及休息,便决定先给村民演出一场。"光棍苦来光棍难,光棍苦处道不完。夜晚孤灯对孤影,只求梦里会婵娟……听见人家恩又爱,光棍心里痛又酸……光棍知道光棍苦,光棍方知光棍难。"一曲《光棍苦》,在村民们的说笑声中,唱出了这些单身盲艺人们的苦楚。
接着,在演唱几曲宣传政策、歌颂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歌曲后,刘红权用饱含磁性的声音,在同伴们的伴奏下,唱起了那曲曾经多次走进北京、永远无法实现的心声:《又见桃花红,又见杏花白》。"下辈子好歹要睁开眼,看看这圪梁梁--"悠长的尾音结束,在场的村民们好一阵沉默,之后,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这些队员们,真不错。每年都会来村里演出两三次,而为了不给当地村民添麻烦,他们连睡觉的被褥,都是自己辛苦地背来背去。"西崖底村村民陈海飞说道。一边儿,几位妇女擦着红红的眼,直说"好可怜"。"谁说桃花红来,谁说杏花白,如果真有下辈子,我一定要睁开眼,看看这圪梁梁和沟。"演出结束,刘红权久久地"凝望着"天空,告诉记者。(记者
任俊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