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耀世孤火,何以燎原?
(2011-12-16 18:48:09)
标签:
杂谈 |
江南的冬雨淅淅沥沥的下着,窗外伸向阳台的树枝疯狂的摇摆着。这种阴沉的清晨听贝多芬的音乐更加有力量感。第三交响曲在卡拉扬的指挥棒下辉煌的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在音响的洪流中,生理和心理都在激荡着,脑子也迅速的思考着。刚刚结束的音乐美学会议在脑子里产生的信息冲击还没有平息,脑子精神世界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让我真切体会到一个交响乐作曲家的超凡驾驭能力。
人们总问我,音乐究竟为什么美?为什么能打动我们?有人从情感视角入手,从社会学视角入手,有人从心理学入手实证的实验研究。这是需要好好研究。但是,在这个冬雨淅淅沥沥的清晨,在贝多芬的交响乐声中。我再一次确信并确证。音乐的美就在于人类的无与伦比的结构能力或者用赵宋光先生的话说,是一种工艺能力中。试想想,那么多音符,那么多乐器,要用智慧一个个码起来,而且要码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色彩明暗舒适,在一定的时间内不断变化着运行,在具有清晰逻辑的基础上,要丰富多彩变幻莫测,而且要让听者在听到后,获得足够的力量,联想,想象甚至唤起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所谓的情感。这个声音的世界是多么复杂和庞大啊。而这就是一个超凡的音乐家的大脑和手工绘制的。在一个时间段内,复杂的、横向纵向的驰骋。带着自己的生命力,智慧,这跟建筑师、跟一切手工匠人结构任何复杂的物品一样,音乐,就是一种力能,工艺结构能力,谁的能力越强,谁的音乐就越有价值,这种价值即便没有优美,但是一定会具有崇高的震撼,而崇高感是美育中最重要的素质。优美过度会使人堕落,而崇高感是拯救人性滑坡的力量。因此,交响乐不是人人可以喜欢,人人可以领略,因为让人人优美都困难的明目张胆,让人人崇高那简直是奢侈的不可饶恕。但是交响乐必须被教育重视和强调。
音乐家的伟大与否,完全靠这种上天和自己的勤奋所修炼的结构能力。一点也没法混,没有能力就是没有能力。没有能力那么多音符都堆不到一起去,堆一起了也会乱七八糟。就像孩子搭积木,这是一种人类的构建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各行各业出色人才的保证。而这种能力的从小培养,就是一个教育的根本。这是需要在行动中产生的。音乐的美就是这种能力的体现。因此,在音乐审美上,趣味是没有争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这种能力是有明确体现的,越能体现这种工艺或者艺术结构能力的作品毫无疑问是最值得推崇的,因为它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的肯定,更是对人类教育方向的指引。
在音乐界,所谓学术的民主化所导致的一切音乐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具有差异。尤其是音乐人类学从民族文化差异的角度肯定一切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平等的。这不假,但是这种平等之下,我们不能不考虑那些把西方交响乐看做是高形态文化,将中国这种没有立体结构只有纵向旋律能力的线性进行为主的音乐称为低形态文化的合理性。因为这是一种对音乐教育方向的指引。如果我们需要这种艺术结构能力加强的话,并且认为它是人类教育的核心的话,我们就不能轻易否定这种高低划分论。这种能力真的不是轻易可以获得,因此人们将他们归结于天才的创造,但是我们知道,虽然勤奋不一定产生天才,但是天才一定出于勤奋。这种能力也是不断驯化的结果。
我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倡导者,是一个欧洲中心论的质疑者,是一个为音乐本土化努力的人,但是在贝多芬的交响乐中,真的不得不反思,民族化、本土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否定欧洲中心论,交响乐创作中体出现的这种人类的工艺结构能力是所有的音乐创作必须追求的。不获得这种能力,不培育这种能力,与西方抗衡是自不量力的。中国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在一百年来的进程中没有根本构建起来的深层原因,就在这种工艺结构能力的缺失。大多数人甚至认为音乐不是逻辑和数学的能力,一味的强调音乐的情感。情感是个模糊的东西,人人可以有,人人可以说,但是这种工艺的逻辑结构能力不是人人都能够有,即便有,超凡脱俗的惊人的结构能力也是罕见的,这需要世上最聪敏的大脑。因此,伟大音乐家不可能很多。优秀的人也不可能很多。盖因为,人世间有能力的人本身就少而又少。大多数人走不到事物的核心,都在跟随甚至瞎胡闹,甚至瞎起哄,扰乱视听,也许正因为扰乱视听的人太多,才让天才或者优秀的人们的成果获得举步维艰,精神的步履异常艰难。人啊人,愚蠢的真是太多了,包括自己。我想,一个理性的社会就是能够理性的看清哪些是聪敏人,哪些是愚蠢的人,并能够很好的保护聪敏和天才的人的社会。
这是贝多芬音乐再一次给我的启示,也是刚刚阅读完的《耀世孤火——赵宋光中华音乐思想立美之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