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禁城版《牡丹亭》究竟看什么?

(2011-06-12 13:17:35)
标签:

文化

 

90年前真传·83岁名导·70岁艺人·6人乐队·5个演员

紫禁城版《牡丹亭》究竟看什么?

两度传习所笃笃坚守·四代昆曲人呆呆不辍

 

 

刘红庆

紫禁城版《牡丹亭》究竟看什么?

 

只要是唱昆曲的,谁没唱过“牡丹”?只要是看昆曲的,谁没看过“牡丹”?

但是619日晚,一群以老人为主的演出队伍,坐火车从苏州来,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紫禁城版”《牡丹亭》,只此一场。

在如今已是遍地“牡丹”的风气下,这究竟为什么?

 

策划方田青:我们只崇尚一个“老”字

 

田青曾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主任。现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会长。他曾经几度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现场激批中国声乐教育之弊,力倡“原生态”民歌的清醇表达,引起全国电视观众的强烈响应,成为“原生态民歌”的旗帜性人物。

2010年,田青担任上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会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手全国部分高校和中小学,组织推进实施了“把遗产交给未来”大型活动。古琴艺术以专家和琴友相结合的形式,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名牌大学和部分中学进行古琴表演与讲座,普及古琴艺术知识。

古琴之后,田青想把昆曲艺术进行最正宗的展示。青春版《牡丹亭》所到之处,受到极大的欢迎。田青说:“既然白先勇先生以青春取胜,我们必然不在青春上做文章。有没有可能请年纪大的演员,搞一台‘老年版’《牡丹亭》?”

说到为什么要“老”,田青给记者讲了一件前不久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他在一所大学讲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到了昆曲。一个学生提问:“田老师,你说的固然对,但你说的都是老年人喜欢的东西,已经不适合年轻人欣赏了。怎么办?”

田青说:“首先,你也会老。昆曲,是只有阅尽人生才会懂的艺术,这门艺术已经等了你600年了,再等你30年怎样?”

田青的话确实给这个年轻人以猛然的醒悟。

让已经修炼得很纯净的艺术家来表演昆曲给年轻人看,昆曲不一定只是年轻的面庞才好看,昆曲看的是那细腻到极致的味道。于是,他开始了寻找“老年版”《牡丹亭》的历程。

“老年版”名称虽有意思,但是能不能叫“青松版”?这是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老会长丛兆恒的想法。此话一出,得到田青第一个喝彩。我们找的一群老人,但是他们的艺术不老,像不老的青松一样。

 

演出方顾笃璜:我们只崇尚一个“传”字

 

但是,他们的创意一出,就与远在苏州的昆剧传习所顾笃璜联系上了,今年已经83岁,担任苏州市文化局、苏州市昆曲剧团团长多年的昆曲理论家、作家、导演顾笃璜先生,退休后一直率领着一批挚爱昆曲艺术的人,常年坚持不懈,在苏州义务传授昆曲艺术。由他执导的大型昆曲《长生殿》,在海内外演出盛况空前,并催生了青春版《牡丹亭》。

顾笃璜先生出生苏州名门,今天在苏州人民路上的著名园林之怡园,就是顾家的私家园林。顾家藏书楼——过云楼里的藏品,支撑起了上海博物馆和江苏省图书馆古籍部的半壁江山。顾笃璜的父亲是工艺美术家,“文革”来临,他预感到不妙,主动请人来抄家,把家中珍私拉走四汽车,自己投河而亡。

顾笃璜年轻时投奔革命,解放后从事文化领导工作。家学家教,和红色背景,锻造了他的硬骨头。他知道1921年创立的苏州昆剧传习所和传习所培养的“传字辈”艺人,是昆曲艺术不可多得的精华,于是在自己有行政能力的时候,招收并组织演员从老艺人身上学艺。而2011年,是苏州昆剧传习所创办90周年,顾笃璜更是把“传字辈”“传”下来的这份遗产,当作珍宝一样守护。

当田青邀请他的传习所教师剧团北上演出的时候,他说:我们不计较报酬,虽然演员年龄很大,但是我们可以坐火车,节约组织方的支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把“传字辈”艺人的看家戏,给看惯的现代昆曲的北京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昆曲!

顾笃璜为传习所版《牡丹亭》这样说:作者汤显祖活着的时候,就不满人们随意改动他的本子。汤显祖说“《牡丹亭》要依我原本,……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现在通行的演出本,有很多的改动,全不符合作者原意。顾笃璜按照老一代的真传,一一加以纠正,回归到汤显祖原本上来。

顾笃璜听说北京专家叫他整理剧本并亲自导演的传习所版《牡丹亭》为“青松版”,坚决表示不能接受。他说:“青松”是北京专家对我们的厚爱,但我自己不能这样叫。理由有三。首先,我不能说自己是青松,别人是小草。是不是青松,是不是不老的艺术,要人家看了之后说,我不能定名为“青松版”,我们还不够。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演员都到了青松的年龄,所以“青松”也不准确。再次,这个名称也费解,不容易被观众接受。

顾笃璜坚持叫“传统版”。我们就是从最传统的演剧方式,演了一台大家都知道的戏。

后来,顾笃璜说,我们可以叫“江湖版”。“传字辈”艺人没有赶到到皇宫里演出的时代,他们都是跑码头的,是最节约,最辛苦的一代艺人。而我们到北京的《牡丹亭》剧组,只有11人,6个乐队,5个演员。这和动辄上百人的演出阵容相比,实在是很小了,很江湖了。但这是传字辈的传统。在艺术院团改革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

“紫禁城版”《牡丹亭》,最传统的剧目,最传统的表演,最传统的组织构成与运作模式。这是顾笃璜多年一直坚持的。

 

    田顾苏州会晤:我们共同崇尚一个“真”字

 

2011520,田青在苏州与顾笃璜会面了。田青还见到了顾笃璜麾下的演职员。有人说:别人叫“青春”,你们叫“青松”,什么意思?搭便车?还有人说:别人叫“厅堂版《牡丹亭》”,你们叫“江湖版《牡丹亭》”,怎么?唱对台戏?

田青和顾笃璜相见后,哈哈大笑。

他们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觉得昆曲在这样的热潮中,已经被表现得越来越俗气了。回到最初状态的“真”,是我们文化本来的面貌,如同民歌追求“原生态”一样,昆曲应当追求“传习所”。毕竟,那是一代精华之所在。

传习所90岁了,全国的“传字辈”艺人中,只剩下一个吕传洪。顾笃璜本来想请田青一起拜访一下这位老艺人,但是田青在苏州的活动被安排得很紧。田青只好请顾笃璜口头转达他的问候。

“紫禁城版”《牡丹亭》根据汤显祖原作并参考昆剧通行传统演出本,选取并演出《肃苑》、《惊梦》、《慈戒》、《寻梦》、《写真》、《诘病》、《离魂》等七出。1983年,这个版本曾由原来的江苏省苏昆剧团首演,一代名伶张继青担纲主演,轰动海内。当时就是顾笃璜导演的。将近30年之后,83岁的顾笃璜再度把该戏搬上舞台,一招一式更有心得。

主演马瑶瑶1978年学习昆曲。是“传字辈”艺人中两位杰出的昆曲教育家沈传芷、姚传芗亲授的这出戏。也是马瑶瑶最有心得的戏。虽然离开昆剧舞台20年了、定居海外多年,但是马瑶瑶为纪念两位老师、纪念传习所创办90周年,再次回到舞台。她将呈现一个什么样的杜丽娘?值得每一个喜欢昆曲或者说愿意了解传统昆曲的人期待!

老戏,老人,老做法!

真心,真情,真奉献!

传艺,传习,传字辈!

别忘记,2011619日,中山公园音乐堂,传统昆曲《牡丹亭》以“紫禁城版”面貌等候您光临欣赏!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二日星期日0:37: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