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导演用传统《牡丹亭》来京演出

演出前言
顾笃璜
我们知道,《牡丹亭》传奇被搬上昆剧舞台之始,便有多种改本出现,并曾引起作者汤显祖的不满。汤显祖文集收有书信《与宜伶罗章二》,信中写道:“章二等安否?近来生理如何?《牡丹亭》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可见一斑。
把文学剧本搬上舞台,为适应剧场而作某些技术性的处理是必然会有的,也是允许的。但若是这些改动违背作者立意,且有损原著思想与艺术固有价值,便是不应有的失误了。我们的《牡丹亭》上集演出本节选整理的原则便是凡发现通行演出本有不当的改动,一律按原著改回来。
例如:《游园》结尾处,通行演出本是:杜丽娘唱完【好姐姐】一曲,春香(念):“小姐,留些余兴明日再来耍子”杜丽娘(念):“这园子委实观之不足!”汤显祖原著是:杜丽娘游园伤春,便要回房,(念):“去罢!”(现改为“春香,回去吧”)而春香贪玩,不愿回去,(念):“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杜丽娘(念):“提他怎的也!”接唱【隔尾】,并绕场回房。很明显,这才是汤显祖的原意。又《惊梦》中通行演出本有十二月花神歌舞一节,汤显祖原著无此,我们亦据原著免去不演。还有《惊梦》柳梦梅由梦神引上,亦为通行演出本所增添,却给柳、杜爱情蒙上了一层神助的宿命色彩,显然不合汤显祖原意,今亦删去不用。
说到,《离魂》一折,传字辈不曾演过,场上艺术失传,但可以确知,晚清时在上海曾有演出,当时的《图画时报》上有图文记载,则场上是设大帐子的。可见杜丽娘是由春香从床上扶起,推窗望月,又与母亲和春香诀别,有大段唱、做,最后则气绝在床上的。我们据此重排了这一折。姚传芗的传授是套用《蝴蝶梦·脱壳》,虽亦巧妙,但我们以为不及传统处理更合情理。
前辈艺术家尢彩云告知,《惊梦》中杜丽娘入梦与柳梦梅欢会时,在梦幻中须穿大红吉服,出梦时又换回原装。而紧接着杜丽娘到花园“寻梦”也穿红帔,则更能引起观众联想。我们以为古人的处理很是高明,所以恢复了。
凡此种种是否有当?请方家指正。
现在让我们对杜丽娘的扮演者马瑶瑶作一点介绍。
马瑶瑶原来是一位舞蹈演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转而参加江苏省苏昆剧团,学演昆剧,她有幸得到昆剧前辈的精心传授,其唱、念师承俞粟庐弟子,有“一龙二虎”之称的“一虎”俞锡侯先生。其舞台表演则是沈传芷和姚传芗两位老艺术家传授的。一九八三年江苏省苏昆剧团演出《牡丹亭》上集,马瑶瑶主演杜丽娘,她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可是时隔不久,正当大家对她抱有更高期望之时,出于家庭的原因,她移民美国了。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她身居海外,却未能忘情于昆剧,时常参加美国的昆剧雅集活动,所以对于昆剧艺术,不但没有荒疏,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她的艺术反而有所进步。
二00九年,马瑶瑶回到苏州,复排了《牡丹亭》上集,并在中国昆剧艺术节展演,成绩不凡,反响很好。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精益求精,加工磨练,艺术上力求完美,以迎接此次演出,这样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她的表演力求恪守传统,不作媚俗的任意“改革”,这种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严谨作风,在现今昆坛,实属难能而可贵,更是值得发扬的。
顾笃璜
2011年于苏州
昆剧:牡丹亭(上集)
据汤显祖原著,并参考通行传统演唱本节选排演
剧本节选整理:顾笃璜
导
演:顾笃璜
表 演 传 授:沈传芷
姚传芗
主
演:马瑶瑶 肖向平
本次演出复排导演:马瑶瑶
演 出 单 位:苏州昆剧传习所
支 持 单
位:中国昆曲博物馆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本剧于一九八三年由原江苏省苏昆剧团首演。
根据汤显祖原著,并参考昆剧通行传统演出本选演:《肃苑》、《惊梦》、《慈戒》、《寻梦》、《写真》、《诘病》、《离魂》等七出,联成一叠并略加删节。
苏州昆剧传习所
一九二一年秋,由苏州名曲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和实业家穆藕初创办了“昆剧传习所”,传习所培养了一批继承传统,能演能教,行当齐全的昆剧“传”字辈演员,使昆剧艺术得以薪火相传。
一九八一年,在纪念“昆剧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与会者一致要求恢复“昆剧传习所”,重建后的苏州昆剧传习所先后面向全国昆剧界举办了多期学习班和昆剧艺术表演培训班,聘请传字辈艺人及著名曲家为学员授戏,为继承、保存、发展昆剧艺术做出了贡献。
苏州昆剧传习所以挖掘、抢救、传承昆剧传统折子戏为中心任务,并力求昆剧的圆真态为标准来演出昆剧。
我的心里话——马瑶瑶

1978年,我从一个芭蕾舞演员转型为昆剧演员,当时我对昆剧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喜欢了,但当我开始学了以后就像着了迷那样爱上了昆曲,我想这就是昆曲的魅力吧。
我离开昆剧舞台整整20年了,我曾多次下决心想忘掉令我着迷的昆曲,可始终忘不了。由此,只要有关昆曲的任何信息都会牵动我的心。我为现在欣欣向荣的昆曲事业而兴奋。在这样的一片大好形势下,我无时无刻都会想起我的恩师沈传芷老师和姚传芗老师。是他们从一个个基本动作教起,直到后来倾心地传授给我他们的艺术精华,令我终身难忘。今次从美国回来重返离别了二十年的昆剧舞台。怀着对二位恩师无限的缅怀和深切的感谢之心。《牡丹亭》(上集)是我所演的剧目中老师最为满意的,也是我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今日我们重演《牡丹亭》(上集)来告慰两位老师的在天之灵,学生没有忘记,你们所教的点点滴滴我都铭刻在心,谢谢两位老师留给我这无价的艺术财富。
在此,我还必须要感谢领我走进昆曲艺术殿堂的顾笃璜老师,是他悉心安排最好的老师来培养我,使我一步一步地从芭蕾舞演员转型为昆曲演员,使我深感荣幸的是,我在学艺过程中,一方面能得益于学到沈老师由内心戏来激发形体表现的那种真实感人的表演风格,又学到了姚老师以姿态来刻画人物和体现感情的唯美主义的表演精华。两种表演合二为一,让我塑造人物上就更加充实了。此时此刻,我还无限怀念我的唱念老师俞锡侯老先生。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培育我成长的昆曲大家庭——原江苏省苏昆剧团,感谢各级领导的栽培,感谢江苏正苏州昆剧院各位同仁的帮助和爱护。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