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秧歌交响音乐会演出
(2010-12-04 08:44:26)
标签:
杂谈 |
晋商往事感动紫禁城
秧歌交响辉映出又一经典
12月3日晚,一台浓缩了山西晋中民间艺术精华、将晋商情怀谱写成交响乐的别致音乐会——《太谷秧歌交响音乐会》使中山公园音乐堂座无虚席。省市领导、北京各界名流、在京山西籍领导、专家与首都1400多名观众一起分享了这台古典精品与当代力作的音乐大餐。
这台音乐会是山西继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音乐说唱剧《解放》、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之后,奉献给全国人民的又一艺术精品。音乐会的上半场是从流传于晋中的数百个传统秧歌剧中,精选出的十几个经典唱段和一个完整小戏。主要剧目有观众朋友耳熟能详的《看秧歌》、《偷南瓜》、《卖高底》、《上包头》等。而出演的是太谷县三十年前培养出来的唯一一代职业秧歌剧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美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贵明,以及表演艺术家胡秀英、籍红玉、董燕燕等都有上佳表演。“经典剧目”加“创新演绎”让观众充分领略了原生太谷秧歌的无穷魅力。
在此基础上,下半场由北京交响乐团、山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联袂奉献了当代杰出作曲家王西麟的力作:《太谷秧歌风格组曲》。王西麟祖籍山西,成年后在山西有十四年的生活经历,对山西各地民间音乐如数家珍。近年,王西麟多次深入晋中采风,并应邀为晋中市创作了这部交响乐作品。恢弘的交响乐如太行雄风,如黄河浪涛,振聋发聩。
从原生态秧歌到交响乐中的秧歌,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其主题只有一个:晋商的奋斗史、晋商的成就史、晋商的情爱史、晋商远走天涯“大漠孤烟直”。《立秋》是酸涩的晋商、《一把酸枣》是舞动的晋商、《解放》是追寻的晋商、《乔家大院》是爱恋的晋商,《太谷秧歌交响音乐会》将前四部作品有机融汇与升华。一头挑起山西中部巍峨的晋商大院,一头指向晋中商人曾经到达过的西方——交响乐的故乡。
音乐会之后,有评论家这样说:“如此宏阔的艺术构思、如此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如此开阔的时空转换,为音乐会成为大气磅礴的当代艺术精品奠定了基础。加上民间艺人与京城、省城一流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使音乐会无可挑剔。”
有关领导这样说:“《太谷秧歌交响音乐会》与《立秋》、《一把酸枣》、《解放》、《乔家大院》可并称为‘晋商题材五大杰作’,值得向全国推广,并可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演出结束后,主办方晋中市委市政府在京召开了“《太谷秧歌交响音乐会》庆功酒会”。省市县领导与在京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学家与演职人员一起祝贺演出圆满成功。
北京观众认为,如此精彩的演出只演一场太遗憾了,因为还有更多的观众没有机会欣赏。他们希望晋中人尽早来北京演第二轮,他们相信:“这样精彩的演出会让走进音乐堂的人大喜过望。”
酒会上,音乐会实际运作者、晋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朱荣耀感谢各界的鼓励和褒奖。他表示:在适当的时候将携音乐会全国巡演。明年春天,在太谷晋商大院举办“实景版”《太谷秧歌交响音乐会》。朱荣耀说:“在晋商大院看太谷秧歌,在晋商故里欣赏《秧歌交响组曲》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希望北京的朋友们,到晋中来,到太谷来,逛大院,看秧歌。”
经著名音乐学家田青推荐,“原生态版”《太谷秧歌音乐会》于12月5日—7日分别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义演三场。
为什么把京津巡演锁定在天津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呢?这是因为天津音乐学院是新中国音乐事业的摇篮,1950年一大批精通中外音乐的中国音乐学家在这里组建了中央音乐学院。其后这里一直是中国最好的音乐院校之一。
而中国音乐学院是研究、传播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1964年成立以来,几代音乐人致力于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早在1970年,中国音乐学院教师董维松就到榆次、太谷采风,录制了一代秧歌大师“盖平遥”、“香蛮旦”的声音资料。近年,中国音乐学院在晋中市左权县建设了采风基地,对开花调的研究进一步加强。11月17日,太谷县宣传文化系统的领导到中国音乐学院拜访专家、教授,中国音乐学院有关专家表示,希望下一地采风基地建在太谷县。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中国艺术研究的神圣殿堂,梅兰芳创建的戏曲研究所、黄宾虹创建的美术研究所、杨荫浏创建的音乐研究所,奠定成了中国民族艺术研究的基石。令人高兴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所以说,这次太谷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京演出,所到达的最后一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田青教授在谈到《太谷秧歌音乐会》音乐艺术院校巡演时强调,一定要把在民间最受欢迎的节目,最受欢迎的艺人带来。一定要保证这样的演出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又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这样的演出可以给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学院的学子们以新的启示,就是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真实的民间,什么是民间喜欢的真实的艺术。
田青说:山西是民歌、戏曲的海洋,山西中部是晋商故里,这里的秧歌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是全国比较早地由田间、街头走向舞台的秧歌之一。他认为,他的母校天津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师生会喜欢上太谷秧歌的。而中国音乐学院是专门从事本土音乐研究的院校,也一定会对秧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太谷艺人除了《偷南瓜》《卖高底》《上包头》《看秧歌》等,还将把3日晚未演的《割田》《骂鸡》《接亲家》等小戏,奉献给北京、天津的艺术研究工作者、学生,让大家欣赏最好的秧歌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