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刘红庆:为百万北京孩子解读北京(图)

(2010-10-29 16:07:42)
标签:

刘红庆

三晋都市报

读本

山西新闻网

北京地图

教育

山西刘红庆:为百万北京孩子解读北京(图)
2010-10-29 00:00:00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http://www.chinadaily.com.cn/2009image_c/article_comments.jpg 打印文章 http://www.chinadaily.com.cn/2009image_c/article_mail.jpg 发送给好友
[提要]  今年9月中旬,一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厚礼,下发到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手中。由于读者是中小学生,因此读本不能像文件一般枯燥乏味,要在内容权威的同时,强调可读性,让孩子们开卷有益。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shanxi/201010/116f422f0040174e7edd33e4345ff71f.jpg

少年刘红庆﹙右﹚第一次到北京

  今年9月中旬,一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厚礼,下发到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手中。这是一册专为他们量身打造的读本:《我们的北京我的家》。读本分中、小学两个版本,内容之权威、叙述之准确、语言之生动,令人耳目一新。令许多人想不到的是,以饱蘸柔情与诗意的笔触将这座城市一气儿从古说到今的作者刘红庆,是一位“漂”在北京的山西人。

 

  10月16日,刘红庆向本报记者讲述了读本写作背后的故事——一个人对一座城市的触摸和融入。他说,这次写作于他,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让他有机会传递自己对一座城市所有感受中最柔软的部分;让他有机会告诉更多孩子,如何“消费”一座城市,如何将一个地域的经典文明,化作自己精神成长的养分。而这些,正是文化人自我塑造的一部分。

  脑海里装着北京地图

  刘红庆是我省左权县人,1997年加入“北漂”行列前,曾在左权县农村中学当过近十年语文教师。京城十多年,刘红庆的履历写满了不安分,也写满了尝试、突破与成功。他曾在多家报社、杂志社、出版社供职,做过记者、编辑、广告、发行;2004年他辞去工作潜心写作,当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向天而歌》获全国青少年最佳读物奖、赵树理文学奖提名奖等多个奖项。此后,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他以写作谋生,也以写作向外界传递一个文人对历史、对文化、对社会的思考。

  三晋都市报:这套读本出台的背景?

  刘红庆:2008年奥运会后,由“三个奥运”延伸出的“三个北京”被确立为北京市的发展战略。为了改变全市百万中小学生不太了解“三个北京”的现状,弥补这些未来建设者们相关知识的欠缺,激发他们了解北京、热爱北京、建设北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教育局组织策划了这套读本,并将其列入市政府《“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年度折子工程》。

  由于读者是中小学生,因此读本不能像文件一般枯燥乏味,要在内容权威的同时,强调可读性,让孩子们开卷有益。

  三晋都市报:据说北京教育出版社从一年前便开始筹备这一读本,找了很多资料,考察了不少作家,包括一些北京当地的青年作家,但最后均因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而放弃。为何最终选择了你?

  刘红庆:今年4月初,北京出版社编辑张晓丽偶然看到我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画册所写文字稿后,发现这部书稿,正是他们筹备中的《我们的北京我的家》所期待的语言风格,当即打来电话,问我有无时间、有无兴趣。

  这一读本免费发放和集中循环使用的传播方式,对我有很大吸引力。这样,我可以拥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向他们传达我想要传达的。在电话里,我滔滔不绝地讲了我所了解的北京和写作思路,对方听后十分惊讶,她没有想到,一个山西人竟对北京有着这样的情感。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不是北京人,但我是中国人,北京不仅仅是北京人的北京,它是中国人的北京,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的代表。

  对北京深刻的关注和骨子里的文化认同,决定了我有机会和把握完成这一写作。对读本中占据多数篇幅的人文知识,我有着足够的积累,可以说,北京地图,就装在我的脑海里。4月中旬试写一个章节后,4月底签合同,之后是一个月埋头写作,6月初便完成了中学版4万字、小学版2万字的写作,还算顺利。因为要兼顾各方面,读本的写作无法尽情发挥,不能张扬个性,因此不是很完美,但是很适合。

  一个人,一座城市

  以如此庄重的形式解读一座城市,对刘红庆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偶然。但这偶然中,却藏了一个多年前种下的必然,虽然北京城不会有人记得起,30年前那个怯生生的山西少年——

  我第一次去北京,大概十四五岁。之前北京在我脑海中,是一个很遥远、很大、很繁华且有人文气息的地方。当时我父亲所在左权县外贸局要去北京采购一种清洗核桃的药水,我父亲大概未必需要去,之所以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带我见见世面。记得是在凌晨三四点钟的样子,我们十几个人挤在一辆大卡车的车槽上。为了那次北京之行,我肯定换衣服了。因为我在车上垫了一张白纸才肯坐下,旁边有人看见后告诉我:“用不着,去了那儿没人认识你。”“没人认识”,这话当时对我是一个触动。

  到北京后,老乡帮我们找了月坛公园附近的一家部队招待所,十几个人住一个大房间。第一次看到天安门,虽然觉得它不像想象中那么雄伟,但我仍是怦然心动。同样令我心动的还有在图片上看到过多次的中国美术馆。那次北京之行我印象很深的有几件事。

  一次外出,不识字的父亲走丢了,我因为认识站牌找了回去。回家后父亲拿这件事教育我的弟弟们:识字好,丢不了自己。左权话说“渴”是“盖”,出门口渴找水喝时,父亲说“盖哩”,没人能懂,我小声告诉他:要说“渴”……我们在北京住了两三个晚上,这座城市给我最初的直观印象是“大”,和它有别于太行山的文明与规则,比如不随地吐痰,上车自觉买票等。而这些,有可能就是我未来的方向。

  1987年,我从晋中师专毕业后,到左权县农村中学教书。1988年春节后,我的一位在北京读书的同学要返校了。当时我已经有了几个月的工资,大概300多元。这笔钱除了给母亲买过一身衣服外,其余我都留着,想去北京。过完年,大概正月初三四,我便跟着同学去了北京。

  这一次,我买了北京地图,借用老乡的自行车,逛了包括故宫、颐和园、天坛在内几乎所有我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当时电视连续剧 《红楼梦》刚刚播过,我为此去了一趟大观园。出来时天色已晚,我决定就近找地方住宿。看见中国航空饭店,我便放下自行车进去。一进门,便被工作人员的问好声吓了一跳。当时那里每晚70元的房价对我来说太贵了,住不起。工作人员见状很和善地告诉我,斜对面有3块半一晚的地下室。转过身后,我看到红地毯上我踩下的一行土脚印,十分醒目。这行脚印对我触动很深,正月十五回来时,我买了满满一纸箱书。

  这年暑假,县里选派五名教师到北师大进修,我没费很大劲儿,争取到了一个名额。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跑出去学习,不呆在家挣钱。实践证明,这个决定对我的人生非常重要。在北师大的两年,我收获很大。我读了许多关于北京人文历史的书,读了不少京味作家的著作,从老舍到王朔,甚至明清笔记中的相关故事。我到胡同里寻访名人故居,去剧院欣赏经典剧目,人艺的戏我不仅自己看,还花钱买票请同学看。每次听到开演的钟声,我心中都会涌上一种被艺术訇然包围的神圣感觉。而这些,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也是我喜欢北京的理由中,最重要的一个。

  我喜欢这座城市的味道,迷恋它厚重的历史文化、浓浓的人文气息和强大的包容;我甚至喜欢站在故宫高高的台阶上,感受那种色彩、和谐与大气……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情感,1997年埋葬完父亲后,我便离开太行山,去了北京。我和这座城市之间没有文化隔阂,因为我一直在触摸北京。

  教孩子们“消费”北京

  读本中,刘红庆从周口店的猿人说起,讲老北京的建都沿革,也讲新北京的城市布局、各部分的联系;讲故宫、颐和园的有形之美,也讲它们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讲市声起伏的胡同、四合院儿,也讲历史街区的保护;讲胡同里的名人故居,也讲名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痕迹;讲散发历史体香的地名,也讲诗人对它们的吟唱;讲京剧昆曲相声,也讲梅兰芳和侯宝林的艺术人生……饱含情感,一气呵成。他似乎有一肚子的话,早想说给孩子们听。

  北京的精华在精神层面,我是正在消受北京精神层面财富的一伙人中不起眼的一个。我深知读本讲述的不应是我个人心中的北京,但我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反对,在读本里告诉孩子们一座城市非物质财富的重要性。我希望通过读本,向孩子们传递我对这座城市所有感受中最柔软的部分,教他们如何“消费”北京。这种“消费”,不是买房买车买名牌,而是对一座城市非物质财富的享用。

  我有一个15岁的女儿,她的同学中很大一部分人很少进电影院,没有进过剧院,没有认真游览过一处名胜古迹,没有进过图书馆……这是一种多么令人遗憾的缺失!在读本中,我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建议孩子们参观一处古迹、一座博物馆,看一场人艺的话剧,逛一次公园,搞清自己住处附近历史地名的来历,请身边的长者说说当地居住格局的变化……即便只有极少一部分孩子照做了,我相信他会有所收益,会成长的。

  我们山西同样是历史文化厚重的地方,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渴望,我自费走遍了山西从北到南几乎所有名胜古迹:早在读大学时,我便骑车游览了晋中所有大院;1985年春节后,我在一位平遥同学家吃住,参观了平遥古城,元宵节又去太谷看了当地有名的“背棍”;结婚后,我和妻子从榆次出发,去了孝义、洪洞、临汾、运城,遍览沿途历史古迹;2007年,我又带着家人对晋北文化做了一次“扫荡式”游览。有机会时,我还希望能读到《山西通史》。不仅如此,因为喜欢苏州文化,近几年我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去;对欧洲文明,我也十分向往……懂得享用非物质财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不仅仅是一个人不仅仅是一座城

  写作并不是刘红庆事业的全部。2002年,他包装推广家乡的“羊倌歌王”石占明,全国轰动;2003年起,他多方宣传家乡的盲人宣传队,引发全国关注;2004年起,他策划、主持了多场民间歌舞演出,将家乡的“开花调”和“小花戏”,带进中山音乐堂,带到中国音乐学院的课堂上;2005年,他做客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讲述山西民歌;2007年,他在晋中学院开设地方音乐文化课;2009年,他为中央电视台策划了《逛太谷 看秧歌》六集节目;今年8月,他策划的“亲圪蛋艺术团”亮相“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国民俗狂欢之夜”演出现场;9月,他又策划了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民族音乐学高端论坛专家到左权县的采风活动;接受采访的当天,他又在紧张地筹备“首届晋中文化高端论坛”……刘红庆的脚步看似杂乱,却始终不曾偏离“文化”的轨道,这轨道,一侧是文字,一侧是音乐,共同的前方是一个文化人内心深处信守的文化主张。

  三晋都市报:无论张罗的对象是文字还是音乐,这些年你一直在做着的,其实都是一件事——解说、推介,是什么原因,让你对此有这样的热情和投入?

  刘红庆:文化的自觉。一个文人,应当具备文化的自觉、自省和对异域文化的包容。而一个文人的文化自觉,又离不开好的判断力。这种能力部分来自直觉和天分,部分来自社会责任、使命感和大量的艺术鉴赏。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传播。在某些环节,传承更重要,而在某些环节,传播更为重要。传播做得好,会更有利于传承。

  文化没有高下之分,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十分重要。欣赏交响乐和京剧,让我更加热爱家乡的民歌;接触过都市文化、经典文化,让我更容易在草根文化面前落泪。(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