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8月16日

标签:
晋中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乐舞古谱孙建中中国杂谈 |
《唐乐舞重建与文化中国的视野》学术研讨会北京举行
8月5日上午9时,晋中学院院长、亲圪蛋艺术团名誉团长孙建中在国家会议中心306A举办的《唐乐舞重建与文化中国的视野》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全球化·民族传统与教育的责任》的重要演讲。
《唐乐舞重建与文化中国的视野》研讨会是就8月4日晚上为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献演的《来自唐朝的身影》而举办的研讨会。《来自唐朝的身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西安鼓乐”。这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唐宋以来燕乐的遗存。第二部分为唐乐舞。这是刘凤学博士在中国文献和唐传日本文献的基础上,经过严格考证重建的唐乐舞之选粹,由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和台湾新古典舞团舞者表演。来自世界65个国家的4700余名音乐教育专家、学术代表及音乐家于8月4日晚,在国家会议中心大会堂聆听和观赏了源自唐朝的音乐舞蹈。《来自唐朝的身影》表演结束后,所有观众在露天平台上观赏了《中国之夜——民俗音乐狂欢》,晋中学院亲圪蛋艺术团表演的左权小花戏《放风筝》、《卖菜·探妹子·送小姨》和左权开花调《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有了心事慢慢来》《会哥哥》赢得了世界各国音乐家的喝彩。
国内知名音乐史学家、中国音乐舞蹈古谱学家、中国舞蹈史家、中国文化学者以及对唐乐舞有研究的学者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刘凤学博士率台湾学者和舞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主持,艺术家和学者们对西安音乐学院重新建西安鼓乐和唐乐舞重建的研究和艺术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建设性意见,为西安音乐学院“特色发展,高地建设、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打开了新思路。
会议设计了四个议题:(1)唐代乐舞的历史价值与审美特征;(2)唐代乐舞的多元文化构成;(3)日本雅乐遗存与唐乐舞重建研究;(4)唐传乐舞与敦煌文献及现存古乐的关系研究。
《来自唐朝的身影》艺术总监、唐乐舞重建者刘凤学博士率台湾学者和舞者参加本次研讨会。刘凤学博士是台湾著名舞蹈学、古谱学家,曾在德国学习拉班舞谱,在日本宫内厅学习唐传日本古谱、在英国剑桥大学从毕铿教授学习敦煌古谱,获得舞蹈学及古谱学博士学位。已经85岁的刘凤学先生目前已有一百多首舞蹈作品问世,也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巨大的精力,重建了《苏合香》《团乱旋》《拔头》《春莺啭》等唐大曲或小曲,她还曾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合作创作了大型舞剧《大漠孤烟直》等作品。
晋中学院孙建中院长是地方院校唯一被邀请的代表,他之所以被邀请,是他的“立足本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思路与西安音乐学院办学理念一致。孙院长说:“世界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传统,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精神遗产,滋养着本民族进取与创造,给世界文化以丰富性与多样性。但是,20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融合与巨大的颠覆。融合,就是找到了西方主流的音乐教育体系,颠覆就是放弃了自己的传统。尤其是信息化与电子化时代的到来,优势文化迅速蔓延,而边缘文化人群的迅速主流化,使得原有的音乐文化传统在迅速消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经历着濒危的命运。‘西安鼓乐’是这样,原有的村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旧有娱乐的方式被颠覆了,‘鼓乐手’老化,年轻人不学习鼓乐。而我们山西晋中也经历着同样的尴尬。秧歌艺人老化,年轻人远离村庄,开花调演员用民族唱法演唱民歌,原有的文化传统正在丧失。进入城市学习音乐的地方学子,在音乐院校学习和声、视唱、钢琴、提琴,惟独没有学他们自身传统文化的机会。这是一个地方的悲哀,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孙建中院长说:“中国音乐学院创办北京传统音乐节,西安音乐学院以巨大的精力传承鼓乐,厦门大学传承南音,都与我们晋中学院传承开花调、小花戏是一样的思路。我认为,最好的钢琴教师不在晋中,但是最好的开花调、小花戏、太谷秧歌教师在我们晋中。开花调小花戏在晋中的基础人口是十三万,太谷秧歌基础人口在晋中有六十万,都远远大于歌剧与钢琴的人口数。虽然随着歌剧与钢琴的普及,外来音乐文化渗透势头迅猛,但是一唱起本土的歌曲,老百姓还是会兴奋和激动。所以,我们把最好的民间艺人请进学校,给他们以与博士、教授一样甚至还要高的待遇。请他们把自己身上的绝技传授给年轻的大学生。我们甚至打破现有的教学模式,恢复传统的‘传习所’制度,在现代高校以传统方式、方法,培养对传统文化掌握更深厚的学子。
孙建中谈到晋中学院的想法和做法。
第一、转变观念,变特色为优势。重视用现代手段研究古老传统。记录下传统艺人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让不可多得的音乐文化永恒化。组织编写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地方音乐文化教材,而不是重复劳动,去写合唱或钢琴教材。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集中投放在特色课程上,并使之成为优势课程。
第三、服务地方,使就业成可能。晋中市在打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无论是平遥古城、榆次老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三多堂、常家庄园等晋商遗存,还是太行山、绵山、乌金山等自然景观,或者是八路军总部纪念地、农业旗帜大寨村等红色圣地,都需要大批懂得地方文化的导游与演艺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到全国去宣传我们晋中文化,也可以在本地就业,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与文化繁荣。当他们学到开花调、小花戏、秧歌以后,他们是地方上欢迎的稀缺人才。
2007年,晋中学院开设了“非物质文化视界中的左权民歌”课程后,在近千名全国各地来的音乐学子中,引起较大反响,在山西教育界、中国音乐教育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2009年10月7日,我校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了《烂漫开花调》专场音乐会。2009年、2010年,先后两次为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录制了“逛太谷看秧歌”和“花开左权”两档十二期节目,充分展示了我校的民间艺术教学成果。昨天,我们又一次把小花戏带给了世界音乐教育大会。
立足本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这是孙建中所倡导了地方音乐院校的办学之路。他希望在这样的研讨中,获得大家更多的启发,为传统文化传播做贡献。最后,他邀请各位知音到晋中来采风,到晋中学院做客。
主持人对孙建中院长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晋中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建华、科研处副处长赵云海出席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