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青北京文化 |
名家名校抚名琴
把高山流水交给未来
田青所长会长一肩挑
■刘红庆
“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名家名曲进名校”大型活动2010年6月10日于中国人民大学拉开帷幕。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就任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会长后策划组织的第一个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是在中国昆曲研究会和中国古琴研究会的基础上合并成立的文化部直属社团。中国昆曲研究会成立于1986年,当年策划并领导了昆曲研究会的有著名学者、名流姜椿芳、陈荒煤、郭汉城等。二十多年来,研究会积极推动昆剧资料抢救工作,撰写并编辑出版了《中国戏曲艺术教程》、《中国昆剧艺术简史》、《中国昆剧大词典》、《昆曲词典》、《昆曲丛书》、《昆曲曲牌套数范例集》等大型图书,拍摄了昆曲专题片,联络赞助并促成全国六大昆曲院团赴海外演出,举办多期戏曲理论班和昆剧研讨会,组织评选“李笠翁奖”昆剧论文笔会,在宣传弘扬昆曲古琴这两门经典艺术上,使之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发挥了一个社团的积极作用。
2010年4月,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会长的接力棒交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手中,田青以其一贯的雷厉风行,策划了“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名家名曲进名校”大型活动。
田青说:“遗产,尤其是古琴这样具有全国甚至世界影响力的遗产,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是东方古国的文明符号,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上,积累了数量庞大的作品,各个时代都涌现了杰出的传承人。今天,当古琴已经是人类遗产的时候,我们不担心我们的年轻大学生不了解古琴,而是觉得我们肩上有责任把最好的古琴艺术呈现到大学生和中小学生面前。”
基于这样的考虑,田青一上任,就积极而诚恳地邀请并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高校和中小学演出。整个活动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全国范围的“百名琴家携百场义演进百校”。在2010年下半年,组织一百名琴家到大中小学义演,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为重点,辐射周边省市。
第二部分是“北京高校琴社活动月”,于2010年6月,把北京各高校的学生古琴社团组织起来,在各个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学习宣传。
第三部分是重中之重,即“文化遗产日名家名曲演出季”,时间是 2010年6月10日至17日。
田青亲自了主持名为《千古名曲觅知音》的开幕式演出。
6月11日、12日、14日、15日,当代古琴大师将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与学生们互动交流,四场《在琴声中相遇》讲座和示范演出会把古琴遇知音的故事演绎成永远令人不忘的高山流水。
6月16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古琴大师专场《泰山北斗映蓝天》,将把活动推向高潮。当代古琴大师悉数登场抚琴。吴钊的《忆故人》、丁承运的《流水》、刘赤城的《捣衣》、林友仁的《普庵咒》、李祥霆的《广陵散》、龚一的《潇湘水云》,都是难得一闻的心语低诉,这样强大的阵容,百年难得一见。他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能在百忙中齐集一堂,确实是传播古琴艺术的使命使然。这场琴会期待你来做知音。
如此盛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动,将给盛夏的北京高校吹来一股清馨的和风。在大师云集的舞台上,以解读原生态民歌名满天下的田青,会怎样解读古琴并解读当代琴家的表演呢?让我们走进高校,去现场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