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家串乡
盲宣队有了一双新眼睛
■ 本报记者 王丽娟 文/图
4月19日,左权县盲宣队领唱刘红权领着他的导盲犬“多多”回家,这只毕业于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的“学生”,带着它的毕业证、身份证、工作证进驻山西。
至此,山西迎来了第一只导盲犬,成为继辽宁、北京、上海后,全国第4个拥有导盲犬的省份。多多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它的成长、经历、生活,还有来到新家能否适应都成了关注者议论的话题。
◆“女儿”多多
在多多28天大时,大连的王莹女士将多多接回家。
2007年春节前,王莹从报纸上看到导盲犬基地贴出由于人力、物力等原因,面向大连市常住居民征集寄养家庭的通知。“希望可以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就去基地申请领养。多多的兄弟姐妹一共有八只,当我们去领养的时候,只剩下三只,多多就是其中最小的。”王莹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多多来到寄养家庭后,一直是散养,王莹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给多多。2007年底,由于基地需要,无忧无虑地生活了十个月的多多,要离家去参加训练。
离开前,王莹一路给多多买了好多它爱吃的零食。到了基地,还一个劲儿地叮嘱训导员,多多喜欢吃这,爱吃那,当王莹离开时,多多在房间里拼命地叫,愤怒地嚎。
“我是一步三回头地走的。它在那里不住的狂叫,彷佛在说:‘妈妈,妈妈,带我走吧。’”回家后,王莹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哭了许久。这一次分离让王莹下定决心不再养狗,她说太伤感情,很不舍。
回到基地的多多,在训练中生病了,担心“女儿”的王莹怕基地条件不好,就将它接了回来。每日为了它擦洗身体,喂饭,还专门请假照顾它。“它所得的病足以致命,由于身体素质好和我精心的照顾,很快恢复了健康。终于逃过一劫!”王莹说。
因为多多有使命,病愈后,王莹又一次把它送回基地。这是王莹第二次将它送走。
◆远“嫁”山西
初次考核的时候,看着别家的狗狗一个个被刷下来送回家,王莹心里极其纠结。“过了,它将远离我们;过不了,就可以领回去,但它的使命却无法完成,无法真正地为社会做贡献。那时的心情很难受、很复杂。测试结果出来,与它一胞的八个兄弟姐妹,只有它一个通过。我们既高兴又难过。”
当得知多多通过后,王莹立马赶去了基地。在得知多多在毕业的四只导盲犬中,将远赴山西,王莹心里很难受。虽然在这之前,王莹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女儿没有嫁好一样,王莹找到基地负责人王靖宇教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教授说,刘红权是一个好人,他很有爱心,还讲了他的故事。“听教授这样说,我觉得不能因为我难过而给大家带来不便。”王莹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在我们家里,它吃得是最好的,看毛色就知道,但我还是很担心。”
毕业典礼上,刘红权时不时地摸一下多多,这一个小小的细节,让王莹的心安慰了很多。“通过对多多的抚摸,就可以感觉到他非常有爱心。多多找到这么一个有爱心的人是它的福气。回家后,我又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哭了。”
刘红权离开的当天晚上,王莹给刘红权打去了电话。“本来想和你一起吃饭,时间太紧张。能看到你可以这样对待多多,我很放心,如果你们在生活上照顾多多有什么困难,要及时告诉我。你要好好地对待它,照顾好它就是照顾好你自己,如果有需要或有条件,我们会去看它。”几句话说出了一个“妈妈”嫁“女儿”的心情。
◆山西更适合生存
在大连的20天里,刘红权每天都会给狗梳毛,边给它梳,边唱歌给它听。离开时,王莹没有来送,而是让单位的同事帮她带了许多多多喜欢吃的东西。“她们回来告诉我,从多多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它是愉快的。住宾馆时,他把大被子拿下来给它盖,怕多多冷,我得知这个情况后,很感动,很满足。”王莹说。
“大连靠海,冬天一般都在基地训练,夏天的时候,会不定时地带着导盲犬去海边游泳。多多是一只拉布拉多犬,天生喜欢水,一看到海水,如果没有给它戴锁链和导盲鞍,它会冲进海里游泳,不玩累绝不回来。”多多的训导员王岩松介绍,“在基地,每个周六日都会给它吃骨头,一是磨牙,二是补钙。平时还要给它吃一些狗零食。”
多多离开基地,24岁的王岩松也有一些不舍,毕竟和自己合作了1年。他说,“每一条导盲犬都有它的使命,这些犬都非常聪明,它们可以从你的身上感受到任何的信息。假如你生气了,它会感到异样的气氛。只要它不离开,我们会像平常一样训练,让它认为这是它的工作。”
多多很聪明,每一个动作,很快它就学会和适应。临走时,王岩松对多多说,“到了那边就看不到我,动作一定要到位,不能犯错。”王岩松把自己的电话告诉了刘红权,以便多多有什么事时可以随时沟通。
“大连的天气潮湿,容易得皮肤病,山西的气候相对干燥,可能更适合多多生存。”王岩松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我们会用生命保护它”
4月18日下午,太原武宿机场,人们正在焦急地等待多多的到来。
一下飞机,刘红权和多多立马被包围起来。穿着红色工作服,带着导盲鞍的多多,从容地领着刘红权穿过人群,走向出口。
19日上午9点,载着多多的汽车向着左权方向行驶,车内的刘红权时不时摸一摸多多的头,嘴里哼着小曲,他的脸上带着笑意。经过一路颠簸,多多终于回到了盲宣队的家。一进门就受到盲宣队员热情地迎接,这个抱一抱,那个摸一摸,就像迎接老朋友一样热闹。
“我们家有了一个新成员,咱们有了一双新的眼睛。”盲宣队员们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我还给多多准备了特殊的床,马上就安装好!”刘红权说。
“多多吃什么?”一位队员问。
“狗粮,定时定量,一天五杯,早上三杯,晚上两杯,是为让多多保持和控制体形,这样可以增加它的寿命。”刘红权说道。
闻讯赶来的邻居都围着多多,你一言我一语地问着有关多多的事。
“以后走家串乡时,多多就像我们的眼睛,它成了我们的家庭成员,所有人都会用生命去保护它。”盲宣队队长王树伟说道。
◆融入盲宣队
刘红权与广大队员最担心的问题是他们到各个村子宣传时,散养的狗对多多的攻击。“多多在工作状态下,不会对任何人发起攻击,这样我们就很担心它被伤害。”
前来看望多多的左权县副县长辛峰与文化局副局长王彬,表示会协同政府各个部门尽可能创造好的环境。“首先要解决多多的户口问题,其它的事要一一解决,还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们。”辛峰关注地对刘红权说。
刚进入院子时,刘红权带着多多四处转了转,它很快就熟悉了环境。“多多的智力相当于五六岁的孩子。”刘红权说。
“多多,找门!”“多多在告诉我哪有台阶”,“它停下来时,就是在告诉有障碍了。”刘红权给队员们表演着多多的各种特技。
一名队员拿着盲杖出来,没有带导盲鞍的多多叫了一下。刘红权赶快提了提锁链,他告诉大家:“多多很有‘嫉妒心’,它觉得你拿着盲杖就不需要它,其实它是怕丢掉工作。”
为迎接多多,盲宣队员们自发组织了起来,为多多开了个小型“音乐会”。突然听到这么多原味的音乐,多多止不住地跳了起来,最终它停在了刘红权的身边,静静地趴着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