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六集民俗专题艺术片
《逛太谷 看秧歌》策划书
节目今天起在中央电视台重播
■刘红庆
2009年夏天,我应好友、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外联组余梅的约请,为导演林缨策划山西祁太秧歌的节目。文案是在太谷与当地文化官员、民间艺人充分沟通,又阅读了不少珍贵资料,在榆次采访了王金兰、郭齐文之后,反复斟酌修改形成的。
林缨导演拍摄,基本采用了我的策划。只是晋中市文化局局长朱荣耀和太谷秧歌协会会长武炳燔本来答应到北京录制节目的,临时有事,没能成行。这样,郭齐文老师多上了一期,我被导演现场拉上台,充数一把。这有播出的版本,自然不用多说。
这个策划难的不是文字的组织,难的是要在大量的剧本中选取可以独立存在的歌曲。我花在其中的心思只有我自己知道。另外就是与各种专家沟通,了解他们对于秧歌的看法,把不同人的想法揉在一起,要有统一的思路,我为此也花费时日颇多。
到央视拍摄晋中本土的民间艺术,我是高兴做的。但是孙贵明、杨承迁一代优秀艺人的遭遇,却让我在采访中感慨不已。本地家长花很多钱送子女外出受教育,而最优秀的民间艺人却没有徒弟可以教。如果他们教钢琴、提琴早发财了,但是因为唱秧歌还在基本温饱的一层。如果有三十万,他们就可以翻演十个传统经典,并录制成电视片用于电视台播放。而他们手里实在没有。所以,传统正在这样流失着。
《逛太谷看秧歌》播出后,晋中人确实为秧歌兴奋了一阵子,2010年元旦前后,在榆次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演了两场,一票难求,异常火暴。据说在城里,好久没有这样的盛况了。听说有学校想开民间艺术秧歌班,我有一个担心,学生到了学校反而看不到真实的好秧歌。学校往往图一时政绩,红火一阵就过去了。我的忠告是:民间艺人才是真正的财富,把他们请到学校教民歌,比研究生有用的多。程玉英就没有研究生学历,程玉英是一代大师。刘改鱼、李明珍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也都是开花调、小花戏大师。尊重民间,让秧歌永远是秧歌,让民间艺术永远是土地上的大爱!
我把原本的策划书拿出来,尽管与播出版有所不同,但我觉得这是给优秀民间艺人的一次敬礼!他们是我心目中不会淡忘的故乡山水……
二〇一〇年四月一日星期四 11:41:27
第一集《民歌·经典》
“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这是流传在山西中部的一句谚语。太谷、祁县、榆次,是晋中几个晋商聚集最集中的小县份。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祁太秧歌的主要发源地——太谷县,历史悠久,地理条件悠久,民风淳朴,崇文尚武。是文人荟萃,武星云集,商贾辐射之地,也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曾有“小北京”、“中国的华尔街”、“金太谷”之美誉。明清两朝,这里的商人创造的辉煌,横跨欧亚,坐落在这里的晋商大院至今还在诉说着当年的威赫!
在晋商的推动下,诞生在晋南的蒲剧,与晋中的地秧歌结合,在清朝的时候,形成了晋剧,成为北方重要的剧种。但是,晋剧形成以后,当地的秧歌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更加突显了自己的力量,逐渐形成了秧歌剧。这里的秧歌,被称为“太谷秧歌”,后来又叫“祁太秧歌”,或者“晋中秧歌”。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的名录里,是“祁太秧歌”,括号“太谷秧歌”。
但不论怎么说,太谷是祁太秧歌生成发展的一块沃土。我们就是邀请了太谷的专家和民间艺术家们,来为全国的观众朋友展示“祁太秧歌”的风采!
1、女声表演唱:《看秧歌》表演:代富仙、籍红玉、董艳艳、董美仙、白美云
祁太秧歌虽然发展到了秧歌剧的水平,但是祁太秧歌一剧一调,没有板腔。所以,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里描述这个剧种的时候,其特点是“民歌小调”。也就是说,祁太秧歌是民歌向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表面上很像戏,其实还是歌。
尤其是为了走向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当地艺人刻意从秧歌小戏中,把民歌分离出来,《诌断筋》和《十八愁》,就充分展示了民间小调的风趣、幽默。
2、男声滑稽对唱:《诌断筋》(选自《成小儿打母》),表演:孙贵明
3、女声表演唱:《十八愁》(选自《打酸枣》),演唱:籍红玉、董美仙
这两首民歌,与剧情基本没有什么关系,就是主人公展示演唱技巧,渲染现场气氛的一种手段,并不为推进故事情节服务。
但是,任何汉族民歌,第一要表达的主题,是男女欢情。“祁太秧歌”也不例外。形成小戏以后,故事也主要由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展开,多数是叙述各种男女关系的。我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两性之间,原本夫妻生发了误会的,原本情人相互诉说爱慕的,原本不认识而一见生情的,还有,单相思动邪念生出荒唐想法被体罚的。甚至失偶的男女也获得新爱的。
夫妻误会生趣的有《算帐》《回家》《割田》,情人爱恋成趣的有《送樱桃》《上工》;偶遇倾心得趣的《收草帽》,遭受退婚识趣的有《打冻凌》,黄昏相惜找趣的有《老少配》,姐妹祝福情趣的有《绣花灯》。而最多的,是一丑一旦的趣闹戏:剧中小丑调戏无门观众却看到了喜剧的乐趣。这样的戏很多,主要的几出是:《卖元宵》《卖绒花》《打酸枣》《游社社》《唤小姨》《当板箱》等。下面的情歌,就是从这些小戏中节选出来的。
4、女声独唱:《奴爱你难舍难分》(选自《送樱桃》),演唱:籍红玉
5、男声独唱:《美真宅有一个女招待》(选自《吃招待》),演唱:刘双寿
6、女声独唱:《我何日配个如意男》(选自《绣花灯》),演唱:代富仙
7、情歌对唱:《葡萄花儿是好花》(选自《卖绒花》),表演:白美云、董美仙
8、情歌对唱:《打一辈子好伙计》(选自《游铁道》),表演:白美云、董美仙
“祁太秧歌”与晋商有什么关系?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明天邀请专家来继续分析。
欢迎明天同一时间继续关注《民歌·发现》。
第二集《民歌·发现》
太谷,是晋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晋商总会所在地,只要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晋商。于是,商人远行的别离之情,商人常年在外对家乡的思念,商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无奈,都大量地反映在秧歌中。郭齐文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地方志学者、晋商研究专家,但更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民间文化工作者。他对秧歌有深厚的感情,我们来听听他对秧歌的理解。
(郭齐文谈秧歌的形成)
(郭齐文谈秧歌与晋商的关系)
妻子送别丈夫要唱牵挂,商人外出多年回家要表达喜悦,妻子听说丈夫回家要表达兴奋。下面的《上包头》的上,是去和到的意思,是太谷商人开创了草原名城的民间记忆。丈夫到包头谋生赚钱养家,妻子的舍不得。而《回家》是在东北沈阳经商的太谷商人,要回家看望妻子的故事,表达了商人对家乡、亲人的眷恋。
1、妻子送别外出丈夫:《丈夫出外去了包头》(选自《上包头》),演唱:籍红玉
2、商人多年外出回家:《人在外边心在家》(选自《回家》),演唱:白美云
除了远走的商人,还有就地游走的小商人。太谷的女人们,丈夫外出谋生去了,她们独自在家,也发生了与本土小商人的各种故事。《卖高底》《卖元宵》,是这类游商戏的代表。我们来欣赏一下:
3、游走的小商人:《学会卖高底度光景》(选自《卖高底》),演唱:刘双寿
4、游走小商人:《买卖人听说不怠慢》(选自《卖高底》),演唱:孙贵明、籍红玉
5、游走小商人:《买卖人一听心欢喜》(选自《卖元宵》),演唱:孙贵明、董艳艳
祁太秧歌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更多地向戏剧学习,在光绪十年,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舞台化。民间歌舞好,还是戏剧好,郭齐文先生思考了很久,我们来听听他的观点。
(郭齐文说:秧歌更应该是歌舞。)
祁太秧歌向戏曲发展,主要是向晋剧学习。乐队里的武场,照搬了晋剧的武场家具。服装和脸谱,也借鉴了晋剧成果。更多地程式化,秧歌更像戏曲了。
比如分角色,出现了男旦和女小生。不过,现在男旦已经很少了,今天活跃在祁太秧歌舞台上的女小生白美云,就是一位佼佼者。她与同伴合作表演演出,很受欢迎。
6、分行当的女小生戏:《葡萄花儿是好花》(选自《卖绒花》),表演:白美云、董美仙
7、分行当的女小生戏:《打一辈子好伙计》(选自《游铁道》),表演:白美云、董美仙
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民歌中国》,明天同一时间,欢迎大家来聆听“民歌故事”。
第三集《民歌·故事》
欢迎收看周三版的《民歌·故事》。我们今天继续向大家介绍在山西中部流传甚广影响巨大的祁太秧歌。今天请到的是秧歌著名表演艺术家王金兰老师,还有大家已经认识的地方文化学者郭齐文先生。
(主持人与王金兰聊她的学艺经历。)
(王金兰基本情况是:1945年出生在汾阳县的民间艺人世家。父亲王清立是皮影、说书、唱秧歌的艺人,王金兰从小就受到熏陶。12岁,父亲让她跟上了“榆次秧歌剧团”,告诉她:“出去就能吃好的,穿好的”。这是1957年,她成了著名秧歌艺人盖平遥、盖汾阳、疙瘩丑、蛤蟆丑麾下的小演员,并很快成长为台柱子。这四位以艺名著称的秧歌艺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晋中一代最优秀的秧歌艺人。今天,听过这四位表演的晋中人,说起这代老艺人,都很感慨:再也没有他们一样好的艺术了!)
(王金兰简单回顾四位老艺人的故事,讲述他们的艺术特点,学唱他们的精彩唱段。)
主持人:听王老师说了这么多,下面请王金兰老师,讲讲这四个艺人的特点并模拟演唱。
1、盖平遥(邱金兰,平遥人)的《送樱桃》,演唱:王金兰
(提示:解放初期,平遥县秧歌表演艺术家邱金兰,十五岁拜秧歌艺人文跃高为师,成为晋中秧歌舞台上的第一个女性演员,因她和张效富演出的传统剧目《偷南瓜》轰动了晋中和太原,故得艺名“盖平遥”。一九五六年、一九五九年,她在全省戏曲调演时两次都荣获一级优秀演员奖。)
2、盖汾阳(王基珍,汾阳人)的《苦伶仃》,演唱:王金兰
3、疙瘩丑(张效富,祁县人)的《偷南瓜》,演唱:王金兰
4、蛤蟆丑(王振基,太谷人)的《卖元宵》,演唱:王金兰
香蛮旦,是山西另一位影响巨大的秧歌艺人。他生于1929年9月28日,本名王效端。在他童年时代,正是富商大贾鼎力支持祁太秧歌的一个辉煌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艺人和剧作。当然,由于秧歌的娱乐功能,“脱裤子”秧歌在这一时期也非常盛行。那时候在晋中广大农村,每年冬天都延请老师父教唱秧歌。童年的王效端就暗暗记住了一些曲子,如《打冻漓》,《做小衫》。王效端的父亲跑到东北谋生,给家里挣钱,其实是个小店员,并没有挣到大钱。但是赶上1937年七七事变,东北的父亲也没有了消息,于是王效端不得已辍学,给别人抗长工挣粗粮来养活母亲。1944年,王效端16岁。这年夏天,他刚来到太谷北六门村,遇到下雨的时候,没有办法下地干活,老的,年轻的,都是秧歌爱好者,就在他舅母家敞棚底下把马锣一挂,唱起了秧歌。不久之后,晋中、吕梁、太原一带,十多个县城及周边农村,都留下了“香蛮旦”的秧歌。《探监》、《洗衣计》、《回家》、《女起解》、《小赶会》、《大割青菜》、《借妻》、《割莜麦》等,都是“香蛮旦”的拿手好戏。1963年,山西大学音乐系选择民间艺人到学校教唱地方戏曲的时候,祁太秧歌艺人中,他们选择了“香蛮旦”。山西大学音乐系师生,根据“香蛮旦”演唱,记录了90多首秧歌曲调。1978年4月,山西大学艺术系油印出版的《祁太秧歌音乐资料汇集》中,主要收录的都是“香蛮旦”演唱的祁太秧歌。
晚年的“香蛮旦”是太谷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齐文先生手下的一位干将,为搜集珍贵的资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郭齐文介绍“香蛮旦”)
遗憾的是,2008年11月23日,“看了香蛮旦,三天不吃饭”的“香蛮旦”去世了,《中国文化报》发表了长文《去了,一个祁太秧歌大师》。但“香蛮旦”的故事还在,他的秧歌还在。尤其是祁太秧歌中,有用秧歌的形式歌颂民间艺人的传统,于是,秧歌史就活在秧歌的表演中。下面听听著名秧歌艺人孙贵明、刘双寿、杜堂中是如何讲述那古老的秧歌史的。
5、男声表演唱:《唱起秧歌真带劲》(选自《大挑菜》),表演:孙贵明、刘双寿、杜堂中
好了,今天的“民歌故事”就讲到这里。明天的“民歌版图”再见。
第四集《民歌·版图》
祁太秧歌,是清代中叶以来形成于山西太谷等晋中一带的秧歌戏剧种,经历了“地秧歌”、“踩街秧歌”等歌舞形态,并不断吸收梆子大戏的艺术营养,逐渐演变成小生、小旦、小丑并重的行当体制。太谷秧歌的传统剧目大多为生活小戏,一剧一曲,载歌载舞,且唱词、道白全用方言土语,虚词、衬字点缀其间,饱含地方审美情趣。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山西省晋中市文化局局长朱荣耀、太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小勇、太谷县文化局局长陈刚,他们将向我们介绍“祁太秧歌”名称的演变。
(朱荣耀、杨小勇谈秧歌名称的演变过程:太谷秧歌——祁太秧歌——晋中秧歌。说明这个秧歌剧种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并说秧歌从晋剧中吸收了营养。唱腔典型的例子是《算帐》,而老生也在秧歌中出现了。)
1、吸收晋剧的唱腔:《听说丈夫转回家》(选自《算帐》),表演:代富仙
2、分行当的老生戏:《送丑女》,表演:杜堂中
《偷南瓜》为小旦、丑脚应工戏。剧情叙述:一个青年妇人想吃南瓜,因在瓜地偷摘一只,被王老汉捉住,妇人羞愧难当,以实相告,王老汉反摘一只南瓜相赠。全剧几乎没有对白,只凭演唱敷衍情节,尤其是唱句中大量的虚词、衬字,代表了民间戏曲演唱艺术的审美趣味。
3、秧歌戏:《偷南瓜》,表演:孙贵明、董艳艳
(依据演员演唱版本,原演出较长,可以选取片段播放。在周五博物馆中继续选取片段播出)
(太谷县文化局局长陈刚谈秧歌的土壤还在,但是养分不够了,受到了冲击,秧歌艺人老化,剧目流失,剧团生存困难。在秧歌面临很大危机的情况下,没有市场,后继没有人才,老的老了,年轻人不仅不学习,还看不上秧歌。大量剧目失传。农业文明时代的秧歌,在今天还有存在的意义与必要吗?2007年,祁太秧歌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太谷县政府做了很多工作还保护这个遗产。并且还将继续保护它。
(陈刚局长的谈话要点:祁太秧歌是在太谷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瑰宝,近百年来,这一民间艺术在成长中完善,在传承中发展。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显示出其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让这一极富民间特色的艺术永久的传承发展下去。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秧歌中表现元宵节喜庆场面的作品也很多,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春节、元宵节,都看中央电视台的晚会,民间是不是成了永远的记忆?我们请董艳艳、董美仙表演两段闹元宵时的感受!
4、女声表演唱:《咱姐妹街上去走一程》(选自《游社社》),表演:董艳艳、董美仙
5、女声表演唱:《今天的铁棍看了个好》(选自《看铁棍》),表演:董艳艳、董美仙
好了,明天的“民歌博物馆”再见!
第五集《民歌·博物馆》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山西省晋中学院音乐学院的常世继教授和太谷秧歌协会会长武炳燔先生,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晋中人,对这里秧歌非常了解,并研究了大半辈子。
我们先请常世继教授和大家谈谈秧歌音乐的特点。
(常世继谈秧歌音乐的特点,并推荐剧目。)
(武炳燔谈自己喜欢的秧歌剧目,并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推荐曲目:1、《看秧歌》(收录曲目)
2、《送樱桃》
3、《卖高底》
4、《偷南瓜》
1、女声独唱:《奴爱你难舍难分》(选自《送樱桃》),演唱:籍红玉
2、男声独唱:《学会卖高底度光景》(选自《卖高底》),演唱:刘双寿
3、秧歌戏:《偷南瓜》,表演:孙贵明、董艳艳
4、女声表演唱:《看秧歌》,表演:代富仙、籍红玉、董艳艳、董美仙、白美云
第六集《新·民歌》
祁太秧歌不仅有乡土神韵,而且由它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祁太秧歌滋养了中国歌坛,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就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借鉴了太谷秧歌的曲调。而描述山西人生活的电影,其中的插曲更是少不了从秧歌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就是展示的这样的一组歌曲。
1、晋中民歌《交城山》(石占明演唱)
2、晋中民歌《夸土产》(弓宇杰 刘海萍演唱)
3、祁太秧歌《闹元宵》调:《绣金匾》(刘海萍演唱)
4、祁太秧歌调《妇女自由歌》(刘海萍演唱)
5、胡秀英的歌
6、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主题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弓宇杰
刘海萍及全体演员)
7、电影《汾水长流》主题歌:《汾河流水哗啦啦》(石占明演唱)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五日星期三15:02:22 寿阳华海大酒店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三日星期四6:50:40 太谷宾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