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牵手“非遗”
繁华背后的忧思
2010-03-24 03:39:18
作者:实习生 赵志伟
来源:山西青年报
http://epaper.sxqnb.com.cn/shtml/sxqnb/20100324/v19.shtml

3月18日至20日,晋中学院《开花调亲圪蛋》左权民歌走进央视,并应邀来到中国音乐学院,完成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数据库的录制。更早之前,在去年国庆期间,晋中学院承办的《烂漫开花调———献给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左权民歌演唱会》亮相中山公园音乐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跨入到了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的行列中来。2007年秋天,晋中学院在其音乐学院大三、大四学生中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界下的左权民歌”和“晋中音乐文化”课程,三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保护非遗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在我们正在和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联系,希望在晋中建立中国原生态音乐文化论坛。”晋中学院科研处副处长赵云海说。
小花戏折射出老问题
三年来,晋中学院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成绩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去年国庆和今年的两次北京之行,被视为一个小高峰。但在看似风光的背后,许多老问题仍无法解决。
“在这次上央视的36个节目中,小花戏的节目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李明珍老师的小花戏传承出现了断层,这次在北京录制节目,虽然是留下了影像资料,但是小花戏几乎没有传人。在上央视的欣喜之余,这是我们感到遗憾的事情,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晋中学院科研处副处长赵云海介绍说。
“左权开花调是歌,小花戏是小戏或者舞蹈;开花调节奏自由,而小花戏的节奏感强;开花调是随意的歌曲,小花戏是撂地的表演。这两种艺术样式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花’。诞生在一方水土的两种艺术样式都表现了太行人民最淳朴的真情。”这是左权民歌研究者刘红庆对开花调和小花戏做的解释。
小花戏的传承问题由来已久,此类问题在非遗保护中并不在少数。“在我省的非遗保护中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比比皆是,保护项目没有重点,多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位大多是挂靠在文化馆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队伍薄弱,文化传承困难重重。”山西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王建军道出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老问题。
虽然问题犹在,但近年来中国高校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成绩却让人欣喜。
“非遗”保护高校在行动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同一年,联合国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提到了“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问题,首次将“非遗”保护和现代大学的使命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高校进入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开端于北京大学成立的歌谣研究会,之后中山大学成立了民俗学研究会,天津大学建立了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成都大学建立了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团。山西方面,晋中学院则是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的高校。
“从2007年秋开始,晋中学院首先在其音乐学院大三、大四学生中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界下的左权民歌’和‘晋中音乐文化’课程。”山西省晋中学院院长孙建中说,在晋中像左权开花调、祁太秧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1项之多,这是不多见的。对这么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有责任把它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2009年,晋中学院建成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在中心下设的晋中音乐文化研究所专门研究祁太秧歌、左权民歌和小花戏,而武术文化研究所专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除此之外,大院文化的砖雕、石雕也列在研究范围内。
拉近学生与传统民歌的距离
在晋中学院有一个民歌组合深受学生的喜爱,他有个好听的名字“亲圪蛋”,是由7个来自音乐学院的学生组成,其中有两个人曾先后两次上了央视。在课余时间,他们还经常参加校内外各种交流活动。几年来,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学生出校演出的机会比以往多了不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亮相机会。
将院校和“非遗”结合在一起后,组织师生定期到左权、太谷等民歌区去采风成了晋中学院学生的必修课,学院还为民间艺人建立档案库。在学术方面,晋中学院与国内一流的专家建立广泛联系,如聘请了著名音乐学家田青教授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并到学校讲学。刘改鱼、李明珍、石占明、刘红权等左权民间艺术家,均被聘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或研究员,他们定期到学校讲学,很受学生欢迎。
正是他们,让80后、90后的年轻大学生,拉近了与传统民歌的距离。“现在我们正在和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联系,希望在晋中建立中国原生态音乐文化论坛。”赵云海介绍,在今年的招生中,在高考、对口升学、内升本的招生范围内,选择一些学生开办专门学习左权民歌的音乐班和小花戏的学习班,并与晋中市政府合作,把学院培养的学生,请政府帮助推荐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门就业。
高校传承的喜与忧
晋中学院的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央视“取经”回来后,孙建中对高校与非遗的保护有了更深的思考。
自从进入非遗保护领域以来,在对外演出和学生参与度上,晋中学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邀请教授和民间艺术家讲学,在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高校在传承的过程中,走样是很容易的,需要多与民间传承者接触。”王建军表示,“像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土地还乡》,由刘改鱼唱红之后,所有在高等院校学习中国音乐的人,都有机会接触到这首歌。它曲调优美,歌词朴实,是宣传歌,但是没有政治味,艺术性很强。但是现在很多人不太喜欢它,因为它和现在的生活脱节。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又能使其与现代的生活相结合,这是学院在传承过程中须关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方面,高校面临着既要坚持专家立场、学术视角,同时还要避免为片面追求高深的理论而研究的问题。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结合实践进行理性思考,注重科学性、适应性、实效性,以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也是高校牵手“非遗”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方小东)
关键词:忧思牵手背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