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救救元宵节?

(2010-02-28 20:29:49)
标签:

王文章

别字

弟弟

盲人

田青

苏州

杂谈

他给田青发短信,田青把他的短信转发给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

盲人刘红权问:

怎样救救元宵节?

  

 

 

 

 

昨天( 农历正月十四),在苏州采访的我,给在太行山里的弟弟红权打电话,闲聊中,弟弟说,而今元宵节已经很不一样了,没有了本初的全民的狂欢,更丧失了本土的文化特色。一点都不红火。说了一些事例之后,他感慨:看来元宵节是没救了。

因为我没有想到他会生发出“救救元宵节”的感慨,所以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心有所动。放下电话本来有点激动,想要写点什么的,但是忙着采访,也就搁下了。

今天上午给北京的田青老师打电话,问他别的事情,他说:“早晨红权给我发了一个短信,我很感动。最近,文化部由王文章部长分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把红权的短信发给了王部长,王部长回短信说:‘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道远。’”

放下田老师的电话,我给弟弟打电话,问他有没有给田老师短信的原稿,他说有的。于是我把这几条短信都要了来。

红权的短信是这样的:

 

老师:首先祝你元宵节快乐,其次想向你簌簌(诉诉的别字——红庆注,下同)苦。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元宵节已经悄然而去,在大街上我们看不到五颜六色自己制作的灯笼了,看不到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了,看不到用松树枝达(搭的别字——红庆注)成的牌楼了,也看不到门口垒起的旺火了。昨天的晚上,只有老百姓从大街上购买的一样的灯笼家家如此,还有三三两两的有钱人从外地请来的文艺团体在自家的门口唱的都是我们听倦了的用伴奏带配乐,那些所谓的演员在台上张嘴不出声的歌曲,我在台下听着难过,传统的文化哪儿去了,当地的风俗哪儿去了?我一夜没睡觉,心里想着这些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扭转这个局面?怎样才能找回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东西呢?后来想到了您,您应该是我认识的音乐人中最大的头领,我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最传统,老百姓最喜欢的东西。田老师:这条短信可能有许多错字,也可能什么地方用词不恰当,请原谅一个盲人的无知吧!最后向您表示感谢!

 

老师的回复是这样的:

 

收到短信,我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和忧虑!我们这些年的非遗工作,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但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共同长期努力!也祝你和盲宣队的朋友们元宵节快乐!

 

老师问我:“红权是怎么写短信的?并且写了这么多?这些文字用了七屏才在手机上显示完毕。”弟弟用的是盲人专用手机,他也在享受现代化的生活,但是他又感慨传统走的太快。

我真没有想到红权会想这么多,虽然他从来没有看见过他在给田老师短信中表述的一切,但是他在乡下,知道这些东西,知道地方特色。他一直让我放心他的生活,他怎么会思考这些本来不应该由他思考的问题呢?

虽然,许许多多老百姓和弟弟红权的感受是一样的,但是大家不关心,而他却想到了向田老师呼吁,虽然这呼吁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这不是一个地方如此,而是整个中国都如此。所有的传统都渐行渐远,我们能怎么办呢?

不过,我不愿意弟弟思考这些事情,他吃饱穿暖,万事不愁,我就放心了。他牵挂这牵挂那,真的不是他应该做的。过去我这样想,现在我依旧这样想。

“为什么红权会发出‘救救元宵节’的呼吁呢?他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我问田青老师。田老师说:“民间对民间的丧失也是充满忧愤的,但是整个社会风气、艺术环境又如此恶劣……”田老师也无语了。

我给妻子把这些短信发了一下,她回复说:

 

看到了,红权了不起!安慰安慰他,我们如果不能改变别人,就只能尽最大努力改变自己!

 

妻子机巧,但怎么改变自己?让红权用伴奏带唱流行歌曲吗?唉,糊涂老婆。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八日星期日20:23:51

                               元宵节之夜炮声中于苏州十梓街汉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