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中央乐团史1956-1996》三哭

(2010-02-03 01:56:05)
标签:

中央乐团

音乐史

学者

臧否人物

李凌

香港

文化

读《中央乐团史1956-1996》三哭

 

刘红庆

 

读《中央乐团史1956-1996》三哭
李凌女儿李妲娜在阅读《中央乐团史1956-1996》。


    2月1日晚,拜访中国音乐学院李西安教授,请教我计划写的一个音乐史选题,他觉得很难把握。为了说明写史之不易,他随手抓过一张最新的《音乐周报》,说香港出版了一本《中央乐团史》,引起大陆很多人的不满。他说自己过去集报,现在不集了。他把关于争论的几页报纸给了我。
    看了报纸上的文章后,我打电话给中央乐团老团长李凌的女儿李妲娜。我问她有这么一部书,看了吗?她说正在看。我说可以买到吗?她说现在买不到。不过她希望我去见她。
    2月2日下午三点,我赶到我曾经多次拜访李凌的那个小屋。人未坐定,李妲娜兴致勃勃地抱了一本书给我,这就是李西安所谓的“反面教材”——《中央乐团史1956-1996》。这本书大16开,728页,数十万字,数百幅图片,黑白简约而朴素的设计,高雅而厚重。我被它的力量震撼了。全书的《后记》是2009年11月2日写的,而我看到书的时间是2010年2月2日。期间只有三个月的时间。香港人的敬业精神与工作效率应该也是大陆人不可比的。我1998年写的约5000字的报道《李凌与中央乐团》被全书引用数次,尽管他标明出处的时候没有提及我的名字。我为自己能为这样的一本书记录下上一代人的谈话而欣慰。对《中央乐团史1956-1996》大加赞赏的李凌家人,在书中勾画了很多,甚至明显的错别字也勾画出了不少,还用纸条写了一些相关阅读感想或相关资料信息。作者周光蓁倘若把这个眉批版收藏起来,倒是有点意思了。
    李妲娜还没有看完,但是就她已经看过的三分之一篇幅来说,她有三个感受。第一,这个作者做学问的态度可以是大陆做学问人的榜样。我们大陆还有谁在这样做扎实的学问?因此,有的人批评作者“不客观不公正”,作者答复“请指出错误来”是有底气的。第二,作为一个香港人,对中国近现代的东西能有这样的态度了不起。他没有自己的评价,用你们自己的话、自己的反思来说,用中央文件对这个事情的纠正结论来说,比较客观。第三,作者占有资料太全面、太丰富了,这个书很有可能成了大陆人的资料来源。
    还有别的客人,李妲娜招呼去了,我便独自坐在她的杂乱的书房阅读《中央乐团史1956-1996》,整个下午我没有离开座位,没有和更多的人说话。我选择一些篇章阅读了一下,我越读越想哭。   
    一哭那个乐团。
    1997年到北京后,我在中国音乐界采访的第一个小屋就是李凌家的这个小屋。此后,我采访过、接触过太多中央乐团的人。李凌、瞿希贤、朱信人、李学全、马育弟、刘淑芳、罗天婵、周广仁、石叔诚、鲍蕙荞、罗忠鎔、谢明、顾夏阳等等等等,甚至包括与此有关的周巍峙。他们显赫或者低调地生活着、工作着,他们都是好人,但他们却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爱自己的艺术,爱自己的国家,但是有一双无形的手却在折腾着,甚至折磨着他们。而他们被折磨着依旧无悔地工作着,直到不能工作。
    二哭大陆学界。
    一本香港学者的《中央乐团史1956-1996》,应该让今天中国大陆的音乐史研究者们感受无地自容。据说一个年轻学者,以“李凌”为研究对象,只拜访了李凌一次,最后以质量很差的论文获得了学位。而这样的现象在大陆不是个别,不是少数,而几乎是全部。因此,我们的博士论文拿出来,怎么和《中央乐团史1956-1996》相比?
    三哭这个天下。
    如果说是一个乐团的悲剧,一群学者的悲剧,也就罢了。《中央乐团史1956-1996》哪里仅仅是写一个乐团的是非?乐团只是学者看历史变迁的一个点,透过这个乐团,学者告诉我们的是乐团之外的事情。他的立论的高度被不少人看低了。
    历史从来就没有客观的历史。黄永玉说出了一点妙处:历史往往是这样,秦始皇写一部,孟姜女写另一部。但是,官样的所谓正史,基本写不出历史拐点的奥妙;学者的历史,又容易使人产生不满,即使没有臧否人物。
    李德伦的女儿看了不满意,认为把她父亲的缺点写出来了;李凌的女儿看了大加赞赏,只是觉得还可以写的更充分;合唱队认为对合唱队的历史交代不够……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令中央乐团人颠簸了的那个环境还在,令中国交响乐团颠簸着的那个环境还在,不论怎样的团,不论怎样的人,依旧摆脱不了被颠簸的命运,这是最可怕的。
    我哭,我在想:我是不是正在被这样颠簸着?到头来一切还在原点?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
    作者在《后记·我看中央乐团的经验》里,透漏了他这本书的主题意旨:
    音乐文化建设要“宜慎宜坚”。
    遵循艺术规律、尊重人文价值、毋忘历史教训。
    中国所缺乏的,不是更多、更新的交响乐队,而是专业管理乐队的制度,根据艺术规律建设、发展乐队。
    不记取过去教训的人,注定要犯同样的错。


(《中央乐团史(1956-1996)》,作者:周光蓁,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12月香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被《亚洲周刊》评为“2009年十大好书”之一。)

                                        1:14 2010-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弟弟的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