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盲宣队摸索着剪彩
本报12月9日讯(记者尚云)一座17间房的院落翻修一新,成了左权盲宣队的家。12月7日中午,盲宣队员刘红权在他人辅助下摸索着用手中的剪刀剪断了红绸,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副团长王龙燕、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亚妮和左权县政府领导一起为盲宣队的新家剪彩。
位于左权县经委路的这座独门院落,之前是左权县地震局的办公场所,地震局搬走后,左权县政府投资将院里的10间房子翻修一新,又新建起7间房子,将左权盲宣队安置在这里。盲宣队的新家里有厨房、餐厅、浴室、排练室,宿舍里的被褥全是县政府新买的,“日常用的啥都有,牙刷都给我们买好了。”刘红权今天兴奋地告诉记者。8间宿舍里,左权县宣传部配备了8台电视让盲人听声音,左权县公安局还为每人送来一件军大衣。县政府还出钱专门请来一位厨师,为盲艺人们做饭。乔迁新居,盲宣队员们这几天甭提有多高兴了:“晚上睡觉都能乐醒了。”
左权盲宣队有70多年历史,目前队里盲宣队员11人。盲宣队一年四季在左权的太行山里走村串户演唱,原队部设在县城一处废弃的老戏台隔成的小房间里。
结束70多年流浪
|
左权县投资百万为盲宣队搬家
|
|
|
| 作者:◇本报记者王丽娟 来源:山西青年报 字数:2998 |
|
|
|
|
|
12月7日,天空中飘着雪花,左权盲宣队搬家了。鞭炮声响,音乐融融,特色的小花戏和盲宣队员的精彩演出博得了阵阵掌声。
在温暖的房间里,一个个队员摸着新床新被,感受着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温暖,他们笑了,那发自内心的最纯真的笑容感染了每一位在场的人,“这大衣怎么叠啊,我不会啊!”“我也不会,把它们放在哪?”队员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笑着,听到他们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高兴”
。流浪71年后,左权盲宣队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71年来,他们用歌声讲述人生的坎坷,委婉的乐曲唱着几代人的艰辛。现在,他们住进了新房,用上了新设备。“能住上这房子,都要感谢政府和各界爱心人士给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创造更多好听的歌曲给大家。”盲宣队队长王树伟说道。
可以“听”上电
一大清早,左权县公安局就让派出所给每个队员拿来了军大衣。“这被子还暖和吧,有什么需要就告诉我们……”左权县文化局副局长王彬一边帮着整理刚发下的被褥,一边咨询着队员们。
进入院中,一排整齐的房展现在人们面前,正房一排是宿舍,东面是两间房的厨房与餐厅,西面是一个安装有太阳能的洗澡间,队员们两个人一间房,每个房间内有电视。“晚上,我们就会给盲宣队员安上有线,让他们通过听电视,丰富自己的生活。”王彬说。
“这次搬家得到县里很多部门的支持,县电力部门给我们安装的各种线路费用都没收,有的企业还送来了白面大米,尤其是周围的邻居都过来帮着包饺子,一起庆祝我们搬家。”盲宣队的主唱刘红权介绍着,“当第一次文化局打电话告诉我们要搬家的事,大家都不敢相信,原计划定于11月2日搬家,没想到下了大雪,就推到现在。前两天我和树伟就过来住了一晚,那时还没有家具和床,晚上我们就躺在地上体验了一下新家的感觉,真好。”11时整,要表演了,队员们穿上了文化局给发的新衣服,换上白色袜子,穿上自己的演出鞋,那细心穿戴的样子,就像是第一次进中山音乐堂。
“桃花了,你就红来,杏花了,你就白……”队员们全力地唱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他们热情的表演,吸引着周围的群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蜗居旧戏台近二十年
摸着今天的新家,想起当年的旧家,队员们感叹颇多。
“以前,我们没有什么居住的地方,经常是有活动的时候,再联系大家,集中到县城一个指定的地方,然后再一起出去。一个村子一年演两次,我们背上行囊从离县城最远的村子,开始走乡串村直至唱回县城。”刘红权介绍道。
1993年,盲宣队员们第一次住进了县城的大戏台。文化局给他们用隔板把旧的戏台分成几个家,那是他们第一次有了固定的住地。虽然只是破旧的戏台,但他们总算是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在那里住了近20年的盲宣队员们一起用自己的歌声为村民带去了欢乐与笑声。在那里他们排练,他们互相学习着乐器,在那里还有不久前去世的“定音器”肉三……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戏台的条件越来越不好了。尤其是冬天的时候,从足有两个指头宽房间的裂口就可以听到北风吹。直至一天,陈玉文住的房间倒了一半,这事不能再拖了。“一定要解决盲人的住宿问题,这个院子就安排给盲宣队居住。”县长王兵站在地震局刚搬走的旧院对分管城建的领导说道。为了加快解决盲宣队的问题,县政府下拨了专项资金为盲宣队准备。
县财政投资100 万元
2009年8月,在县政府的督促下,盲宣队的新家开始动工重新修整。
今年10月,文化局给刘红权打来了电话:“下个月,你们就可以搬进去了,房子快收拾好了。”“真不敢相信,我们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时我们正准备去北京演出。”从刘红权的脸上还可以看到他当时接到电话时的兴奋与惊诧。
11月2日,文化局再次打来了电话,可以住了。这一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盲宣队,也传遍了左权这个小小的县城,让更多的关注盲宣队的爱心人士心里有了安慰。
几天后,刘红权与王树伟一起来到了新家,那时刚刚粉刷完毕的新家还有一丝丝的涂料味,两人摸摸这,摸摸那。“听说我们这里还可以洗澡,还有专门食堂,还有专人为我们做饭,政府对我们真是太好了。”王树伟高兴地向《山西青年报》记者介绍道。
“为解决盲宣队的食宿问题,县财政投资了100余万元。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左红、副县长辛峰不断地去现场督促工作,还有很多的爱心人士,不断地从外地赶来探望,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盲宣队的新房很快就建设好了。”王彬介绍道,“盲宣队属于我们文化局,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这次搬家中,所有物品的发放都做到了无微不至,小到牙刷便盆,大到被子家具。”
盲宣队员口中的恩人
在搬家的过程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是每一个盲宣队员都会提到的,他就是澳门籍爱心人陈金萱先生。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让盲宣队员一直对他念念不忘。
在王树伟的宿舍,一位特殊口音的人士引得盲宣队员争先与他握手。“从2003年开始,盲宣队员的衣服、被子都是由陈先生供给的。每年陈先生还过来看望队员们,听说有几个队员要准备订婚时,还送了新人金戒指。”如今已经和陈先生是好朋友的王彬向前来祝贺的朋友介绍道。
“我退休了没有什么事做,就来这里帮助他们。”陈金萱先生朴实地说。也许在陈先生看来,这不是一个什么大事,但对盲宣队员来说,他就是他们的恩人,他就像家长一样,队员们有什么事,都会跟他说。就连李永兵的小女儿都说:“陈爷爷是个好人。”
太行山的风景
2003年8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理论家田青在左权考察发现盲宣队后,在他的极力推动下,盲宣队走进了北京中山音乐堂。“作为一个以听音乐为职业的人,我已经很难被音乐打动了。但是,那天,在左权,我居然在音乐中热泪滂沱。昏黄的灯光下,音乐在生它养它的这片热土上自然地流着、刮着,就像山野林间的水,就像田边小路上的风。我忽然感到,我面前的这些盲人艺术家,就是师旷再世,阿炳重生。”田青说。
从那以后,盲宣队几次应邀到北京、石家庄和省城等地演出。城里人看节目不说话,掌声却响亮得让他们无所适从。
与此同时,开始有了专业的指导老师对他们进行排练。县里文化馆的老师,还根据社会的新形式和变化,为他们编写了很多歌曲,他们如太行山的一道风景,走村串户地为当地老百姓表演。
县里的文化传播是通过他们一点点渗透到民众中,作为盲宣队员,他们用自己的歌声宣传着党的政策,宣传着新农村的景象。他们是从心底唱着歌,一个普普通通的盲宣队却在社会各个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给了盲人一个好的环境,我们就要在此基础上扩大队伍,从其他地方吸收盲艺人。下一步,我们还要安排专业的人员为他们创作,创作一些适合当前形式的科学发展的新的各种歌曲,也让我们的盲宣队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左权县文化局局长王建军说。
离开时,盲宣队员和记者握手道别,直至车子走了很远,还可看到他们微笑地站在门口……
链接
左权盲人宣传队成立于1938年,到今天已经有71年的演艺生涯。队伍最多时有30多人,分了5个队下村子里演出,现在人没那么多了,只有11个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娱乐民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年活跃在第一线,农闲期间服务农村,每年演出在200场以上,演出场次之多在各类艺术团体中是少见的。71年来,盲艺人们口传心授,涌现了一代代盲人艺术家,受到了太行山农民的欢迎。2003年“太行盲人北京高校行”演出活动轰动了北京。之后,全国各媒体纷纷对其进行了报道,浙江电视台的《亚妮专访》、《南方周末》等全国知名媒体也对其进行了报道,这支特殊的民间宣传队从此走出太行山,成为全国都知晓的民间特殊宣传队。
本报讯(记者周俊芳)7日中午,左权盲艺人刘红权摸索着用剪刀剪断了一条红绸。和他一起剪彩的,还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副团长王龙燕、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亚妮、专程从澳门赶来的爱心企业家陈金萱,以及县里的有关领导。这个仪式,是为盲人兄弟们住进带暖气的新居而举办的。
一个月前,刘红权和他的盲人兄弟住上有厨房、厕所、浴室、排练室、展览室的好房子。这里原来是左权县地震局的办公场所,地震局另建办公楼后,就空了下来。县里决定投入百万元改造,安置在太行山流浪演唱了70年的盲宣队。多年前,县里把一处废弃的老戏台给了盲人们做临时住所,但是,那个戏台水、气、暖都不方便,因为是文物还改造不得。这次搬家令盲人们格外激动,也吸引来了一些尊贵的山外客人。
2005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团长邰丽华带领下,上太行山与左权盲艺人会师,一起演出了数场,深受欢迎。此后5年,残疾人艺术团每年支援盲宣队两万元。这次邰丽华因故不能前来,王龙燕代其表态:只要这个队伍在,还将捐助下去!陈金萱买了大批的礼物来祝贺了!亚妮捐给每个盲人五百元钱表达心意!太原电视台又一次来到盲艺人中间,把镜头对准了这些灿烂笑脸。
|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