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升了老高,“中国”醒了
现代包围下的传统
——北京传统音乐节有感
2009年10月17日上午,北京传统音乐节在中国音乐学院校园内的一片狂欢中落下帷幕。几个月前,我听好朋友张天彤说,她正在忙这件事的时候,我就按捺不住兴奋了。我第一直感是:太阳升老高了,中国音乐学院,以“中国”命名的这家音乐学院,终于醒了!
十多年来,北京不缺少音乐节,但是,北京缺少“中国”的音乐节。北京被“国际大都市”迷惑,在音乐上,忘记了自己作为“中国首都”的责任。
北京究竟有那些音乐节呢?
第一,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1994年,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张小夫创建。据说“音乐节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名副其实的全球电子音乐人的节日”。
第二,北京国际音乐节。1998年,由指挥家余隆创建。是经文化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举办的大型音乐活动。演出形式包括交响乐音乐会、独奏和独唱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经典爵士乐音乐会、歌剧、舞剧。
第三,北京迷笛音乐节。2000年,由北京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创办。每年有几十支国内外的专业乐队自愿免费地参加演出,更有几万狂热的观众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
第四,北京现代音乐节。2004年,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叶小钢创办。音乐节以“实验性、探索性、学术性”为主要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认可的大型国际性音乐活动。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是西方最新潮的技术,而“北京国际音乐节”是西方最经典的回味。“北京迷笛音乐节”是最年轻的狂热,而“北京现代音乐节”是最学术的尝试。从1994到2004年,北京四个有声有色的音乐节,惟独不需要中国民族和民间的加盟!在这个背景下,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普及,“北京传统音乐节”应运而生就再合适不过了!
2009年才创办的北京传统音乐节,目的是“实践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和‘立足北京,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宣传中国音乐学院传统音乐办学特色,使中国音乐学院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集散地’”。这个宣传词写的很好,但愿能成为每一个中国音乐学院师生心目中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我们成立了中央乐团,与此相对应的是成立了中央民族乐团。我们成立了中央歌剧院,同时成立了中国歌剧院。办学上,中央音乐学院是欧洲的体系,中国音乐学院要传承自己的体系。但是,中国音乐学院一度忽略了自己的特色,一些教师把超越中央音乐学院作为自己的目标,反而是丧失了自身的价值。
当以尊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广泛提起的时候,尤其是年轻的赵塔里木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以后,中国音乐学院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他们充分尊重前辈民族音乐学家李西安、樊祖荫、乔建中、金铁霖,有效地发挥这些音乐学家的社会声望,于是,“北京传统音乐节”成功地举办了!
我没有系统地参加北京传统音乐节的所有活动,只是山西的朋友们来演出,打电话给我,我才去看了一场名为《四方水土四方乐》的区域音乐会。因为过去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演出比较多,所以对这些地方特色明显的音乐不陌生。但是,他们长年生活在各地,被邀请到中国音乐学院的神圣殿堂,确实令人鼓舞。“四方”中的十个节目,有三个是山西的,都是我熟悉的,并且有不少是我的老朋友。山西版块的负责人,是我的哥们,太原师范学院的任俊文老师。俊文身在高校,心在民间,哪里有民间音乐活动,哪里就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搜集拍摄的民间艺术家的录音、录像,成了一个宝库,为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人士所称道。虽然他在山西高校中势单力薄,但是他的贡献已经显现了出来。山西十多家高校有音乐专业,幸亏还有个“任俊文”。否则,这些音乐专业就是钢琴提琴和合唱的普及班,办不出任何的山西特色。
山西有俊文,北京有中国音乐学院,我们的传统就这样得以弘扬。但是,看《四方水土四方乐》后更欣慰的是,福建泉州师范学院成立了南音系,他们的学生来到北京传统音乐节上表演,确实让我看到了现代挤压下,传统的力量也在增强。各地的高校不只是克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也能创造性地办出自己的特色音乐专业,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更让人放心了!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七日星期六 11:16:4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