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sxjzwb.com/jzwh/UploadFiles_7017/200909/20090914073112188.jpg
2009年5月25日,在榆次文化艺术中心为纪念左权将军殉国演出中的“肉三”。大山 摄
http://www.sxjzwb.com/jzwh/UploadFiles_7017/200909/20090914073121267.jpg
为“肉三”下台时,很笨拙。 王景春 摄
左权盲人宣传队艺人“肉三”死了,他活亦平凡,死亦平凡,本无所谓新闻,但是,9月13日,从各地赶来左权县桐峪镇石暴村为“肉三”送葬的队伍却很不寻常。正在杭州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的国内著名音乐理论家田青为其送上花圈,浙江卫视著名主持人亚妮自费为其搭建灵棚,正在左权拍摄电影的亚妮摄制组为其送行,太原电视台“盲哥们”摄制组和太原摄影家“向天而歌”拍摄组也闻讯赶来了。平凡的“肉三”是怎样让这些人如此怀念不舍呢?
因为他是一名特殊的艺术家。“肉三”本名陈限庆,年仅51岁。因其体重130公斤,在家中行三,便被人们唤作“肉三”。“肉三”出生在左权县桐峪镇石暴村一个特殊的家庭,新中国成立的60年内,其两个舅舅,包括他在内的弟兄三个都是盲人,且同为左权盲人宣传队的重要成员。
“重量级”的“肉三”第一次出现在重量级的报纸上,是因为《南方周末》记者南香红一篇记录左权盲艺人生存之路的报道《走着唱着活着》。2003年,音乐理论家田青和左权籍作家刘红庆把左权盲人宣传队带到了北京,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向天而歌》专场演出中,《南方周末》首席记者南香红开始关注这个盲宣队。南香红在他的文章中这样描写“肉三”:“肉三”打鼓的时候,大肚子一挺,把鼓挤在桌边上,鼓槌一挥浑身的肉都颤动。打鼓的时候,他还喜欢把脸侧向一边,似乎是在用耳朵听美妙的声音,一脸的甜蜜和快乐。肉三还会吹笙、拉二胡。当他双手捧着笙像小孩子啃西瓜皮似地吹时,他的大大的肉乎乎的左手的小拇指上还挂着一面锣,在吹的间隙,不时地当当敲几下。“肉三”还是主唱,他一开口,观众们就乐了,他的声音粗壮如牛,他的两只盲眼睛会挤成一条缝。
我省摄影家大山多次跟随盲艺人在太行山上行走,在他眼中,平时“肉三”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有点傻乎乎的、呆滞的样子,可一旦把乐器放到他手里,他便在一瞬间“活”了,他天生是为了音乐而生的,他的世界里只有声音。
左权盲艺人们送他雅号“肉音器”,心里别无牵挂的“肉三”对声音特别敏感,只要他在,盲人宣传队定音就不用定音器了。“肉音器”、“肉三”在名声日隆的左权盲人宣传队里,演出前“定音”,演出中司鼓。许多观众都为他在打鼓过程中的陶醉相感到惊奇,大家说:“那一刻,他是神!”
亚妮与“肉三”的交道,缘于她的电视专题片《姐姐》。片中亚妮讲述了“肉三”的姐姐陈喜籽一人挑起家中5个盲人生存的故事。在亚妮正在拍摄的影片《花红花白》中,“肉三”本色出演,扮活了他的盲艺人角色。
今年国庆,田青再次邀请左权盲艺人赴京演出,“肉三”显然是不能成行了。
“肉三”走了,作家刘红庆作品《向天而歌》中的主人公又少了一位。“肉三”出殡这天,以刘红权为主唱的左权盲人宣传队再次来到石暴,来到“姐姐”陈喜籽家,为曾经的石暴盲艺人家族吹打起来,为苦命的“姐姐”唱起来,也为“肉三”吹亮来生的路…… (记者 路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