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100年,
忘记《辞源》是可耻的

1908年,是光绪三十四年。这一年的中国,很不幸。光绪皇帝年纪轻轻没了,不到二十个小时,慈禧太后也没了。光绪皇帝是很想政治改革,实行立宪的,但是他的抱负没有实现。倒是慈禧太后实现了“绝不能死在皇帝之前”的愿望。帝后都死了,小小的溥仪被抱到了皇帝宝座上。他怎么能撑起这个垂死的王朝?此时,全国各地同盟会发动的起义是风起云涌……
这一年的许多事,许多人的命运,让今天的我们说起来都很觉悲凉。
但是,1908年,有一件事是让人无限欣慰的,这就是《辞源》开始编撰了!
提出,并负责编撰《辞源》的人,叫陆尔奎。
陆尔奎生于1862年,江苏武进人,是晚清举人。曾在天津北洋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广州府中学堂任教。1906年,陆尔奎44岁。年富力强的他由蒋维乔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立,是我国现代出版业的始祖。虽然开始它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
陆尔奎进入商务印书馆这个时期,中国处在历史的十字关头,西方文化迅速冲击着中国传统,本土文化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新式教育与传统教育,没有找到合适的接轨途径,舍弃传统还是留驻传统?学习西方要怎样学习?都成了问题。旧有的学人对新思想新文化不了解,而年轻人对自己本土的经典开始陌生起来。陆尔奎觉得:“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也。”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陆尔奎一进商务印书馆,就向张元济提出,要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中国人只有一本《康熙字典》是不行的。张元济拍板成立了商务印书馆字典部,陆尔奎任部长。两年后,陆尔奎于“戊申之春”,“决意编纂”《辞源》。
我国讲“字”的书历史悠久。但《辞源》第一次提出了“辞书”的概念。陆尔奎指出:“凡读书而有疑问,其所指者,字也。其所问者,皆辞也。……故有字书不可无辞书,有单辞不可无复辞。”“语词为主,兼及百科”,《辞源》成了“百科词典”。
陆尔奎和他的同事们本以为完成这件工作要两年时间,没有想到的是“及任事稍久,困难渐见。始知欲速不达”,“往往因一字之疑滞而旁皇终日,经数人之参酌而解决无从。甚至驰书万里,博访通人,其或得或失,亦难预料”。最后“罗书十余万卷,历八年而始竣事”。
1915年12月23日,《辞源》正编面世。全书收有单字1万余个,词目近10万条。陆尔奎因为编辑《辞源》双目失明。1935年去世。
我们现在看到的《辞源》,是经过多次修订的。但是老一代学者为此打下的坚实的基础,是非常宝贵的。在文化的传承上,《辞源》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人文财富!
前几天在北大和一个中文系的中年朋友聊天,他说,他的老师曾说:“对于中国传统经典,我的老师是可以背诵的,而我只能做到知道出处,而你们这一代,听说过就算不错的了。”
作为一本钻研古典文献的工具书,幸好100年前我们的老学者编撰了《辞源》!要是没有《辞源》这样的文化传承,今天我们再想起来编辑这样的一本工具书,已经不可能了。我们想进入古代典籍中去,要走多少弯路呀!
《辞源》是100年前的那个春天开始编撰的,今年春天雪灾,夏天震灾,现在又是奥运。我看商务印书馆都没有纪念这样一个事件的打算,很觉得遗憾。我们就此忙乱中,要忘记陆尔奎,忘记《辞源》的编撰了吗?
22:36 2000-7-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