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尽责”也便够了
《佛心学侠》是我的“学习心得”
相关报道:http://blog.sina.com.cn/u/53a3d2bd010008aj
《佛心学侠》写一个在我的身边正影响着我也影响着这个时代的人,所以我特别为它加了个副题叫“田青和他所可以改变的”。
写这样的一本书有三大困难,一个是主人公就在我们身边,我说得像不像,大家一看就可知道;一个是许多可能是有意思的东西迫于环境还没有可能写出来;一个是主人公还在干预着时下的生活,在我最后一个标点划下的时候,主人公又有新的事情发生。没有任何可以朦胧交代的东西,必须省略很多当说而不能说的话,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结语。这便是我的难处。因此,我不能承认这是一部传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过很多很重要的传记,在我做学生的时候就读过《梵高传》《沈从文传》《周作人传》,我进了出版社,亲眼看见《乔伊斯传》《纪德传》《塞林格传》的出版,即使没有相应的水平,但是十月文艺出版社为我营造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学术环境,前辈编辑的学养和成果时刻提醒我在写作时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但是,《佛心学侠》却不是为学术的。与这些高山仰止式的作品相比,《佛心学侠》只是一本我的读人心得。是我在近年来向田青老师请教时感受到的一个人的魅力。
我没有把田青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所以写作不是在梳理无数材料、走访无数故地、研读无数著作、采访无数人物的基础进行的。用细腻的笔触剖析田青每一个生命转折点上的细节,这让我听着都感动的工作,我没有做。因为那是需要一个有志的学者花很大的工夫去完成的工作,我的条件和才能都远远没有达到。
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能够和田青老师共同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冷遇、原生的艺术像原生的环境一样遭受巨大的破坏,虚假的艺术像盗版图书一样猖獗的今天,我真切地感受着田青老师作为一个学者的愤怒,我愿意把这个愤怒传达给全社会。
有的人写作是为百年后的人的,我不奢望我的作品久远,我更愿意与今天的人一起思考。因为最近一次和田青老师聊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窘境,他借用了“肠梗阻”这个概念来比喻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界和中央这样的高端很重视,底层的老百姓也很重视,而地方官员不仅麻木,而且只要出政绩,什么古迹都敢破坏,更不用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惟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这是孙家正先生的一句话,但是,为了文化的传承,我们整个社会多么需要像田青这样的有爱心、有见识、有胆略的勇士啊!
2006年左权县麻田破坏文物乱占耕地之初,我替受压抑的老百姓说了一些话,许多乡人都劝我何苦给自己惹麻烦,而田青老师却用先贤“民为贵”的思想肯定我的批判精神,他说这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当我受到恐吓时,田青老师说:自古忠臣都没有好下场,你既然批评了,一切由它去吧。
他是这样鼓励后进的,他自己更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佛乐环境的改变,对原生态民歌命运的改变,对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改变,都尽了他一份子的力。
田青老师的座右铭是“重情·尽责·随缘·惜福”,这我在书中讲了。但是,对一个学者来说,他重要的是尽责,文化之责,社会之责,道义之责。
我描述的便是一个“尽责”的学者,仅此而已。
做过十年中学语文教师、做过十年记者的我,《佛心学侠》有浓重的我个人的色彩。这便是重转达而轻辨析,重情绪而轻理性。我很羡慕田青老师的那些入室弟子,我也认识其中的几位,我和他们不止一次说过:他们才有可能写出完整的学问家田青。
《佛心学侠》是关于一个人的现场报道,而远非一本像样的传记。
《佛心学侠》是一篇给当下伪文化的檄文,而远非一本像样的著作。
读《佛心学侠》能读出愤怒和愤怒的理由,读者能和我们一起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与出路。我想我们所有的工作就不能说没有意义。
11:38 2007-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