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言乱语 |
好奇心杀死猫——西方谚语,来源是:
1.传说中猫是有九条命的,不管怎样都不会死。
2.到了最后却是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而死去。
3.其实并不是真的好奇心杀死了猫,这只是一个比喻。
结论:凡事要有度,即便你再好奇。
重读河合隼雄先生的《童话心理学》,“好奇心杀死猫”这句谚语简直要牢牢地烙在心上了。
河合隼雄先生通过对格林童话中的《特露德太太》的分析引出了“存在于比人的意识更深的内心深处”的大母神,通过故事中女孩的强烈好奇心带来的毁灭性结果来分析:当“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作用遇到大母神控制的自然力、肉体和土地时,立刻消亡殆尽,没有任何武装的好奇心落入了莫测的深渊。
可是,前几年有个新闻,哈佛拒绝了中国的满分学生,理由就是:比高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好奇心。
而且,心理学也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好吧,什么时候该好奇,什么时候不该好奇,这个度实在太难了。真真的人艰不拆啊!
河合隼雄先生说,童话、寓言故事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对于任何问题,它一定准备好了某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在等着你。
为了解答这一点,他例举了俄罗斯童话故事《漂亮的瓦西里萨》,故事中的瓦西里萨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好奇心的“度”,为自己赢得一个幸福的生活。河合隼雄认为那是由她温和的性格所决定的,“那一刻的判断并不是靠思考的力量完成的,而是她整个人格对‘那一刻’的话时反应产生的判断。”
河合隼雄先生的结论是:对于原型性事物,只有依靠一个人的整体人格,才能对当时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回应。
而且,无论有多强的好奇心,这个世界上仍存在不该看和看了也不能说的真相。
童话和寓言故事中常见的巫术般的逃跑主题故事会告诉你,如果看了不该看的真相,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逃走,千万别耍小聪明或吝啬钱财。
上午读完这一章,心里竟然一直久久不能平静。
大母神的力量,好奇心的力量,不可撼动的大自然之力。如果不能清醒认识自己所在的境况,遇到事情不能冷静下来和自己对话,那真的会是无计可施,just
so!
作为在现代社会从事心理治疗的人,河合隼雄先生想向大家阐明的是:童话及寓言故事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也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
虽然现代社会的进程越来越快,但意识和无意识的存在同样重要。
“我们获得了太多有关太阳和雨水的知识,甚至丧失了对太阳和雨水的感受力。”——人有了精神意识后,就在不断磨练中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构筑起来的意识一旦离开无意识的土壤,便会失去生命力。
借助《童话心理学》这本书,河合隼雄先生希望我们能借助以童话、寓言故事为手段,回归到无意识的世界。
午睡醒来,随手翻了几本绘本,上周读完朱自强老师的《绘本为什么这么好?》之后补购的,其中一本便是《好奇的乔治和黄帽子》——电影《阿甘正传》中,天真单纯的主人公阿甘最爱的绘本,影片中的出镜率很高。
《好奇的乔治》是系列绘本,由H·A·雷和玛格丽特·雷夫妇长期合作而成,也是经典老书,已热销半个多世纪。
从河合隼的《童话心理学》跳出来,读绘本所描述的“好奇心”,你会感动于绘本对孩子的呵护,感动于绘本所构筑的善良和美好。
“乔治是一只可爱的小猴子,他总是对什么都很好奇。”——这是《好奇的乔治》的开场白,也是对乔治这个形象的概括。他不仅对什么都好奇,还要试着把好奇的事情弄明白。于是,好奇又好动的乔治就惹出了各种各样好玩的“麻烦”,当然,这些“麻烦”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麻烦,而是为他打开了广袤的天地,带来了幸福的生活。
巧的是,前不久才重温了《阿甘正传》,中年再看阿甘,已无当年的热血沸腾,对于“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的理解,也更是五味杂陈。好奇的是,导演为什么要在剧中加入绘本,《好奇的乔治》如影随形,一直陪伴阿甘从童年走到中年,完成了阿甘成为父亲的转型。
剧中的阿甘,很明显是一个没有好奇心的“笨人”,遇到危险撒腿就跑,什么都不想地往前跑,好运气也紧紧跟随着他,最终傻人有傻福,妥妥的人生赢家。
没有好奇心的阿甘,和“对什么都很好奇”的乔治,是一个有趣的比对。
相同的是他们都拥有好运气,不同的是乔治只停留在童年,而阿甘却不能不长大。
在剧中,《好奇的乔治》就像阿甘那无所不能的妈妈,坚信儿子必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一点上她从不动摇。“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这句经典台词就出自阿甘妈妈的口中。
结果出人意料时,妈妈却毫不意外。作为一位艰难谋生的单身妈妈,她是一位懂得放手的智慧女人,坚定不移地带领着阿甘向前走。“别害怕,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去做的一件事。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我注定是你的妈妈,并且我尽我的全力去做好。”临死前妈妈握着阿甘的手说的这段话,让我泪湿了眼。
河合隼雄先生在《童话心理学》中重点分析了母性的两面性。“当母性的正面性成为宗教的崇拜对象,并作为公认的事实固定下来,人们便很快忘记了母性的负面性,不再谈及。”书中通过《特露德太太》的故事分析告诉那些轻信母亲充满慈爱的人,母亲有可怕之处,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人们不得不为在心灵深处发现大母神而战栗。
“无论对待何事,我们从不反省自身的能力,总是企图大包大揽,等到发现其实并不可能时,便选择放弃,这不是将人置于死地又是什么?我们在帮助他人时,难道没有以培养为名妨碍他人的独立?我们在无意识中将无数‘生命’关进了投币寄存柜,令其走向死亡。”
——这段话,也让我战栗。
好奇心的度如何把握,是人生的必修课。
亲子关系的度又该如何把握,更是家庭的必修课。
胡言乱语,匆匆写就。暮色四沉,搁笔做饭去。
前一篇:补记:被中止的美术进修课
后一篇:15岁的睡美人和15岁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