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卧读陶诗17-答庞参军并序
(2020-03-01 11:09:10)
标签:
转载 |
《答庞参军并序》
三复来贶(kuàng),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款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hào)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
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2013年11月8日星期五 11:12
答,是答复,唱和。在此之前,庞参军有写诗相赠陶渊明,所以这里写诗回赠。庞参军,上一首我们刚读过《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里也有个姓庞的人,要注意,这是两个人,不是同一个。庞主簿,这个庞姓,他的官职是主簿,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掌管文书的。他和陶渊明的关系很密切。我们前面读了,陶渊明在那首诗总结了他一生的遭遇,最后,把庞主簿和邓治中两人,比喻成钟子期,是自己的知音。而现在咱们要读的这首诗呢,这里的庞参军,他的官职是参军。参军,简单地说,就是参谋军务,是很重要的一个职位。东晋那时候,在刺史这一级别,也设置了参军这个官职。这里的庞参军,据袁行霈本,他是江陵刺史王弘的参军。相比于庞主簿,陶渊明和这个庞参军是刚认识不久的,但是彼此很谈得来,一见如故的那种关系。陶渊明另有四言诗《答庞参军并序》,这首诗我们跳过了,等以后再回头读。它也是写给这位庞参军的。
这首诗也有序。序这一部分,都很重要,对我们理解整首诗帮助很大。另外,陶渊明诗中的“序”,都写的很美,当作散文小品来读,也很不错。我们来看一下。
“三复来贶(kuàng),欲罢不能”,三,表示次数多;复是重复、反复。贶(kuàng),赐也,赠送的意思,这里说的是反复阅读庞参军的赠诗。我反复地读着你写的赠诗,“欲罢不能”,想放都放不下。这样的话是谦辞,表明对方在自己心中很重要,很珍惜这份情意。“自尔邻曲”,自是自从;尔,是那、其,表示时间,我们说“尔后”,是在那之后的意思。邻曲,在《游斜川并序》里有,“与二三邻曲”,和两三个邻里、友人,这里说,自和你做了邻居之后,“冬春再交”,冬天和春天再一次交替变换了。什么意思?冬去了春来,这是第一次交替,一年了;“再交”,就是第二次,第二年了;所以,这里是说,自我们做了邻居之后,已经有两年了,袁行霈本说,“已经年余”(P117),“年余”这个说法比较谨慎,我就当它是两年来讲。这两年我们交往下来,是什么样的情况?是“款然良对,忽成旧游”,我们彼此诚恳相待,虽然时间不久,只有两年,但是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款然,是诚恳的样子,对是对答、交往,我们的对答、我们的交往是诚恳的。注意,在“对”的前面,还有一个“良”。良是什么意思?手头所有的陶渊明集,没有一本提到这个“良”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经常说一个成语,“共度良宵”。大家都很自然的理解为:共度美好的夜晚。这只是它的一个意思。“良宵”还有一个意思,是“深夜、长夜”,共同度过一个漫漫长夜,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的“良”,解释为长、久、深,更为贴切,说的是我们平日里的对答、交流,是长久的,是深入的,同时又是诚恳的。虽然我们只认识了两年的时间,但是因为有这样深入而诚恳的交流,“忽”,是忽然,迅速的,所以,我们之间的这份情意,很快就像是老朋友那样了。接着,“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俗话说,“数面成亲旧”,亲是亲戚,旧是故旧,见过几面就可以成为亲戚朋友了;况是何况,过是超过,何况我们的这份情意已经超过了这个?显然,这份情意在陶渊明这里,很深。
“人事好乖”,“乖”,它的意思其实是不乖,它是相背、违背的意思。好,这里读hào,是容易的意思,引申为经常。人世间的事情,是经常违背人意的,我们刚认识两年,这两年我们的交往多么深入,多么诚恳,可现在呢?“便当语离”,现在马上就要说分别了。“杨公所叹,岂惟常悲”,《淮南子》上说,有一个人叫杨朱,也就是这里说的杨公,他“见逵路而哭之”,逵,是通往各个方向的路,是歧路的意思,他想到眼前有很多歧路就大哭,为什么呢?“为其可以南,可以北”,那是因为这么多的歧路,可以通往南,也可以通往北。但是,陶渊明这里说,“岂惟常悲”,杨公这样的感慨,不是一般的感慨,不只是在悲叹这条路是歧路。陶渊明这里自比杨公,他是在感慨,人生道路各有不同,庞参军就要远离,就要去新的地方当官了,而自己归隐在家,已是年老多病。“吾抱疾多年”,我生病多年了,“不复为文”,复是再的意思,我生病多年,不再写文章、写诗了,已经写得很少了,“本既不丰”,本,是根本、根基,什么的根基?身体的根基。说的是体质本来就不够好,既是已经,丰是丰实、强壮,“不丰”,不强壮;“复老病继之”,这里倒过来念,“复继之于老病”,再加上连续不断的生病。“辄依《周礼》往复之义”,这里我就暂且按照《周礼》上说的,“往复之义”,庞参军有诗相赠,陶渊明须写诗回赠,这才是《周礼》上说“礼尚往来”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且是姑且、聊且,资是凭借,现在,我写下这首诗寄给您,聊且作为我们分别之后相思的凭借吧。
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 07:19
2013年11月12日星期二 08:25
了解了序这一部分,我们开始读正文。
“相知何必旧”,相知,解释为知己;旧通久,说成为知己不需要认识太久。我们有个成语,叫“一见如故”,见了一面就好像是老朋友一样了,说的是彼此之间的情投意合。陶渊明还引了一个典故来作例证,“倾盖定前言”,前言,就是前面说的那句话,“相知何必旧”;定,是确定、证明;“倾盖”这个故事,可以来证明这句话。什么是倾盖?古人出门坐马车,车上会有一把伞,那个叫车盖;在路上的时候彼此相遇,停下车来交谈,一个往东倾,一个往西探,车盖就会倾斜,所以是“倾盖”。《史记•邹阳列传》上说,“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白头,就是头发都白了,说的是,即使从小到白头就认识,但是话不投机,那也像是新认识的一样,这不算知己;而即使是路边相遇,停下车来交谈几句才认识,但是彼此情投意合,那感觉也像是故交一样。这里说的就是“相知何必旧”,知己不需要交往很久,彼此互相欣赏,情投意合,即使只见了“数面”,那也会“成亲旧”,甚至是“一见如故”。
现在,我们的感情就是这样。“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客,指的是庞参军;赏是欣赏,趣是趣味、志趣;有这么样的一个客人,他懂得我的志趣;每每是经常,顾是光顾,这里解释为看望、探访,林园说的是住所,这位客人和我志趣相投,经常来找我玩。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谈谐,就是交谈很和谐;在《乞食》中,我们读过“谈谐终日夕”,我们整天交谈,气氛那么和谐,那么融洽;我们不谈那些“俗调”,那些庸俗的论调,比如功名利禄;我们所喜好的是什么?“圣人篇”。我们喜好的是古圣先贤的篇章典籍。这里的“说”,通“悦”,喜好的意思。除了谈论先贤典籍,我们还会饮酒。“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或,解释偶尔、有时候;有时候有一些好酒,我们慢慢喝,悠闲自在的,欢欢乐乐的。这两句,平白如话地写两人之间的交往,谈书饮酒,很悠闲,很自在,君子之交不喧不闹。
“我实幽居士”,这里有个转折,但是,我实在是一个隐退之人。为什么这里突然说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的意思补充完整。前面说平日里庞参军来找陶渊明,谈书饮酒,那么,言语间或多或少会涉及到进与退的事情。陶渊明呢,经过了几次的当官经历之后,已经决意隐退田园,所以当庞参军提到出仕,包括他自己的,可能也包括陶渊明的,那么,这时候,陶渊明就说,我实在是一个隐退之人,我已经决意要隐居了,所以这里有了这么一个转折。“无复东西缘”,无复是不再的意思,不再有东奔西走的机会了,这里是再次强调自己隐居的决心。“东西”,说的是为了仕途而四处奔走,居无定所。我觉得,它不止是在说自己,也有奉劝庞参军的意思。因为,诗中接着说,“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物是器物,器物是新的好,朋友呢,故交的好;庞参军即将远行,陶渊明在这里对他说,我们已经交往了两年,时间虽不算长久,却是彼此情投意合,是知己,那么,你离开之后,要多多写信给我,“弱毫”,是毛笔的意思,这里指写信,宣是写。
接着往下看: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形迹,踪迹的意思,这里指两人就要天各一方。滞江山,就是被江山所滞,滞是滞留。我们分别之后,这份情意在万里之外也是相通的,只是,你和我已被江山阻隔,不能像以前那样在一起谈书饮酒了。所以,“君其爱体素”,君是指庞参军,其,放在句中,无实义,什么是“体素”?素,本也,有一个词叫“素心”,是本心的意思。这里说“体素”,直接翻译就是身体的根本,意思是说,你就要远行了,往后请多保重身体。这是很日常的祝福,却也是最真情实意的,“来会在何年”,不知道哪一年我们才能再次相聚。
这首诗,有几个地方以后需要再作补充,最后作个小结:①,“杨公所叹,岂惟常悲”,这里的解释也有疑问。这些陶渊明集,没有一本能够把这句话的意思理顺的,都是概而论之。我在前面所记下的理解,自己觉得很生硬,没办法把上下文串联起来。②,“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逯钦立本说“物新”是改朝换代(P53),袁行霈本认为这里的“多所宣”是“夕所宣”,夕通昔(P119),王叔岷本同(P149)。这样,这一句就解释为,故交的友情很难得,这个意思古人已经提到过了。读了很多遍,不知道哪种解释更好一些。
----------------------------------------------------------------------------------------
主要参考书目
(晋)陶渊明著;王瑶编注. 陶渊明集. 北京市:作家出版社, 1956
(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 陶渊明集. 北京市:中华书局, 1979。
(晋)陶渊明原著;魏正申著. 陶渊明集译注. 北京市:文津出版社, 1994
(晋)陶潜著;龚斌校笺. 陶渊明集校笺.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渭卿选注. 中国诗苑英华 陶渊明卷. 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04
(东晋)陶渊明著;袁行霈撰. 陶渊明集笺注. 北京市:中华书局, 2003
(晋)陶渊明;郭维林,包景诚译注. 陶渊明集全译. 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09
王叔岷撰. 陶渊明诗笺证稿. 北京市:中华书局, 2007
(宋)朱熹注;王华宝校点. 诗集传. 南京市:凤凰出版社, 2007.01
《说文解字》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