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共读书目:《唐宋词十七讲》
(2017-02-12 12:06:25)分类: 爱上阅读 |
共读书目:《唐宋词十七讲》
作者:叶嘉莹
共读重点梳理:
——这本书的主题是词不是诗(诗和词的区别与联系)
叶嘉莹的诠释:
诗: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是重视它的思想内容,它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价值的。
词:词,就是歌词。隋唐以来配合新兴音乐的歌曲而作的歌词。是突破伦理道德、政治观念的限制,完全是唯美的艺术的歌词。叶嘉莹认为词是在中国的文学体式中一个非常微妙的文学体式,词在初起时,完全没有伦理和道德的思想意识在其中。
开山时期:五代十国期间。
开山代表作:《花间集》
开山代表人物:温庭筠
——这本书是一本演讲集,共涉及15位唐宋词人
叶嘉莹所谈及的15位代表人物分别是:
1)晚唐至五代的五位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
2)北宋时期的五位词人: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
3)南宋时期的五位词人: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
——本书纲领(作者在自序中所提及的5个重点)
1、在介绍每一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对于书中所提及的十五位作者,结合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各方面进行叙述。
2、对于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即在讲授每一家作品时,兼顾他们和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影响和关系。
3、对于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的两种重要模式(张惠言和王国维)的介绍。
4、在讲述中结合了西方的理论,如语言学中语序轴与联想轴之二轴说,诠释学中的诠释的循环之说,符号学中的语码之说与显微结构之说,接受美学中的读者创造性背离之说与文本中所蕴含的可能潜力之说等。
5、贯串于此一册的整体性特色:即我在讲授诸家之作品时,所期望能传达出来的一种感发的力量。
叶嘉莹:如果读者们能掌握以上所提出的五项重要纲领,则在阅读时自不难在庞杂繁冗的讲述中为之归纳出一个相当清晰的条理,而获致一种整体性的理解。
附: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80年代至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第安那大学讲学,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
在叶嘉莹的八十余年的人生际遇中,磨难不少,在台湾,丈夫身陷牢狱三年,自己养家糊口,含辛茹苦;丈夫出狱之后性情大变,叶则精神痛苦到几欲自杀;赴美做客座教授,定居加拿大,晚年返回讲学。
共读具体安排:
1、共读时间安排:每周四晚上9:00-9:30分
2、共读主持时间表:
二月:共读预热(逗妈+啾啾妈)(2月16日、2月23日)
三月:温庭筠(添顺妈+乔炫妈)(3月2日、3月9日)
四月:冯延巳(元宝妈+小妤妈)(3月30日、4月6日)
五月:李煜(神六豆妈+昱妈)(4月27日、5月4日)
六月:欧阳修(乐妈+群月)(5月25日、6月1日)
——————————假期分界线——————————
九月:苏轼、秦观
十月:周邦彦、辛弃疾
十一月:姜夔、吴文英
十二月:王沂孙、共读总结
3、主持要求:
——围绕代表人物收集其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详尽资料供大家参考及了解
——围绕代表人物收集其主要词作,作为主持期间的晨读、共读素材选择。
——采取线上主持形式,可围绕主题布置作业。
4、常规性工作:
每日一读督察官:小妤妈(负责每日晨读的打卡工作以及红包收取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