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bmiddle/001wXQqgty6MNR788YJa5&690丛书名:汉译传记丛书
作
者:(丹)安徒生 著,林桦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本厚厚的《安徒生自传》从10月初开始,囫囵吞完,也到了10月中。趁着记忆还算新鲜热辣用文字整理一下自己重新认识的安徒生。
读自传的最大收获应在于其真实性,不虚美,不避丑,客观平实的记录才能剥开层层光环,还原一个平常的人所走过的不平常的心路历程。
安徒生,1805年出生于丹麦奥登赛,一个偏僻闭塞的小镇。家世卑微艰难,祖父精神失常,父亲不甘于被命运摆布最终也精神失常,在安徒生11岁那年郁郁离世。童年的安徒生没有玩伴,孤独和困窘伴随其终生。
1819年,14岁的安徒生怀揣着13枚丹麦克朗以及奶奶和妈妈的祝福,离开了家,只身来到哥本哈根,从此走上一条艰辛坎坷的自我成长之路,从唱歌到写作,从诗人到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直很努力在期待着被承认被接纳。
关于安徒生的种种,随便搜一下,纷纷扬扬布满屏幕。
他的身分:童话作家、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剪纸艺术家、旅行文学创作家
他一生的创作成果,网上有份资料数据是:创作了168则童话,6部长篇小说,7部长篇游记,50部戏剧和上千首诗歌。
他一辈子未婚,一生中出国旅行次数为29次,自始自终是一个行走在路上的孤独的灵魂。
看书的同时,我顺手在笔记本上做标注,合上书之后回头翻看笔记,字里行间竟然都是满满的对自我的诉求,对于这个世界,安徒生是格格不入的,他就像一只长满了触角的大章鱼,当他身边的人们嘲讽他、拒绝他或欢迎他、拥抱他的时候,他都是一如既往地细腻、敏感而又试图将自己置身事外。
……我有一种停留在生活阴暗里的特殊本事,把那些辛酸的东西又找出来品尝,我算得上折磨自己的能手。
……这样的谈论,这种成为公众注意的人物,令我沮丧,给我压力。
……我感觉到我在荷兰有许多朋友了,我觉得自己不是个陌生人,朋友这么多真叫人吃惊。
……远离家乡,受到很好的关照和款待,仿佛置身于很多极为友善的人当中,这是一种奇特愉快的感觉。
……被看作是一个诗人,我很激动,我流泪了。这一切大大地超过了我青年时代最大胆的梦想和希望,我自己常常想,这难道不是一个梦,一个在我醒着的时候对朋友都不敢说的虚荣的梦。
……
他清楚记得每个人对他的好与不好,送给他的每一首诗,或发表在报刊上的某一篇评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对他的不同评价,他把它们用实物方式留存下来,并一直保存。书中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摘抄是1826年7月8日,赫尔辛厄学校校长梅斯陵给科林的一封回信,关于他对安徒生的看法(见书p54),那时候安徒生才21岁。如此刻意收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在漫长的一生中反复咀嚼,安徒生的极度自卑在此也可见一斑。
极度的自卑导致他对成功的极度渴求,他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的名字开始灼灼生辉,这也是我活着的唯一理由。我觊觎声名和荣耀,与守财奴觊觎金子如出一辙。”他努力结交各种名人,终其一生都在强烈渴望着别人对他的赏识。这一点,也渗透在他自传的字里行间。
有评论者认为他是一只奇异、罕见的泽蛙。
他的29次出国旅行,被称之为是29次出逃。每当他在自己的家乡遇到生活困境,遭遇到情感波折,受到评论界的责难和批评,他都会踏上逃离现况的寻梦之旅。
从网上的一篇游记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安徒生的文字,大多是在旅行的客栈和驿站写就,我们在丹麦皇家图书馆见到的许多手稿上常有漶漫的洇痕、凸凹的皱褶,透露着旅行途中天气情况和空气的湿度。安徒生的童话中有一种特殊的节奏,那也许就是旅行马车车辐搅动的节奏。另一些童话是他在旅行途中先讲述给客栈里的人们,然后循着口语的味道匆匆誊写在纸上,再大声念出句子的发音,标上停顿、重音的符号,所以别人写作是脖子累了,而他是“整天写作,舌头都累肿了”。
“整天写作,舌头都累肿了。”——我看到这句时有些激动。
自闭、自卑甚至抑郁的安徒生在童话创作上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世界级荣誉和地位,到底是什么在一直成就他?有说法是:有一天安徒生认真考虑谁最需要他为之写作,他的答案是丹麦的孩子,特别是穷苦的孩子。因为他曾经寂寞过,没有上学的机会,没有玩具甚至没有朋友。
这或许是安徒生从事童话创作的起因,但最终赋予安徒生童话鲜活生命力的,我想是文学语感。
中国的老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安徒生的一生中,他热衷于在各个场合朗读自己的故事、剧本、小说,乐此不疲。通过朗读、揣摩,诗人气质的安徒生对语言的节奏和弹性很敏感,所以他的童话是有灵性地流动的,轻重缓急,徐徐道来,同时又有很勾人的节奏。倾情投入,却又始终和这个世界有所隔膜。
绕了一大圈,又回到那个我所认同的道理上:好的儿童文学创作者,首先他(她)必须得是一位好的故事讲述者。
安徒生读得很浅,功课继续做,作业先交一篇,回头再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