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央视纪录片频道推出系列纪录片《超级工程》,介绍中国的高科技建筑和工程,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密集的信息量以及目不暇接的精美画面一时间大热,被盛赞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智慧”的高品质纪录片。
《超级工程》共分为五集:《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超级LNG船》,为拍摄此片,纪录频道派出了一流创作团队,历时整整一年。今年9月在纪录片频道开始直播。
港珠澳大桥,和珠海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港珠澳大桥》这一集用了大量详尽的资料介绍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从无到有的艰辛建设过程,并用极其精炼的表现手法,在影片中分别介绍了香港、珠海、澳门三座城市。当画面中出现珠海南色和张笑老师时,我无法掩饰我的吃惊,相信当时瞳孔也是无限放大了n倍:)),我的吃惊还不仅仅在于《港珠澳大桥》中为什么会有南色,而是我曾经见证过这一集纪录片的拍摄过程而当时却浑然不知!
那是去年的9月份,那天是周末,正好我带着逗逗去当时还在柠溪的南色基地,一进门就看见张老师在和人说话,一位瘦瘦的男士,中等个儿,挎着个大大的摄影包。谈话很快就结束,客人走了以后,我很好奇,问张老师:
“那是您的朋友吗?摄影家?”张老师笑:“不是!说是中央电视台的编导,说想来拍南色。”
“噢?”我更好奇了:“为什么要拍南色啊?”
“不知道呢,他说他要拍珠海,找了很久,在珠海博物馆看到南色,觉得特别好。”
“中央电视台?您看了他的工作证没有啊?会不会是唬弄人呢?”——典型的小人之心哈!可我的猜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天上哪会掉馅饼啊?!还打着中央电视台的旗号呢!
张老师哈哈一笑,又是大手一挥:“管他呢!爱拍就拍,反正南色的大门敞开着!”
后来也没听张老师提起这事,后的事情就比较戏剧性了:
很显然,那位男士是货真价实的央视纪录频道的工作人员,他不仅拍下了南色,而且在影片中非常有限的城市介绍中用详实的镜头展现了南色和张笑老师的日常工作状态,并通过南色来找珠海的定位:“想象力,是这座城市的未来。”,这一句话荡气回肠,让我万分感慨。
据说,拍完以后,这位编导找张老师签了一份授权协议,然后再也没有联系过。
后来,《超级工程》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再后来,张老师通过朋友一个激动万分的电话才得知,南色竟然在《超级工程》系列纪录片中的《港珠澳大桥》中“粉墨登场”了!
再再后来,听说珠海电视台内部为此召开专题讨论会。。。。
这一切,仿佛不太符合我们常人的思维逻辑,因为双方似乎都太豁达太坦荡。
我在纪录片播出之后,反复观看,反复揣摩当时的拍摄背景。港珠澳大桥,作为举世瞩目的跨世纪的大工程,将几个城市的命脉搭在一起,可以拍的实在太多,为什么在反映珠海城市面貌时独独选中南色?
这时,我的眼前又会浮现过那个挎着大摄影包游走珠海的孤独身影,不知道他在这座城市走了多久,也很好奇,以南色来寓意珠海这座城市,是他一个人的决定还是整个录制团队的共识?
这段时间,闲下来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事。带着这些问题,我重新打量南色。很想用文字将自己的感受捕捉下来,但又自知欠佳的文字表达能力很难将内心的感悟说清楚,所以,写到哪算哪,就当给自己理理思路!各位看官将就着看:)
什么是南色?
南色的定位:美术活动基地。
关于这个定位,在不同的人眼中是有不同的解读的,它是家长的眼中的美术教育机构;是从事美术专业者眼中的创作基地;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多材质多元素的美术作品展示基地;可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它却像是一个非主流人群的聚集点。
南色的理念:教与不教之间。
张老师一直坚持并倡导的这个观点其实不好理解,应该说相当费解:)我是在陪着逗逗一路走来直到现在才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今天我想给它作个补充说明,不知张老师是否认同:“教”,是无形的,“不教”却是有形的。
先说说有形的“不教”,是张老师多年来一直苦心去营造的南色的氛围,各种各样的创作材料遍布南色各个角落,虽然繁杂却错落有致,孩子们需要用什么,垂手可得。关于这一点,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相信每一位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明白这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会深知这其中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有多难。
孩子们进入南色工作区域,按照自己心中的想法,选择自己想要做的材料,然后埋头苦干自己的事情。这一系列动作,看似无序,实则有序,而且透露出很强的规则性。
南色的材料摆放位置以及工作区域是严格规定的——这决定了孩子取材用材都必须有序;
南色的材料是取之不尽的——这决定了孩子可以在自身意愿的驱使下一直深入下去。
从南色的环境创设可以看出,南色一直大量重复的做一些极其简单的工作——这里用鸟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概括:“简单元素无限重复,就不再简单!”
诸如这些,就是我眼中看到的“不教”。
而我感受到的“教”,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南色所营造的氛围,对于孩子的熏陶一定是潜移默化的。相信一直坚持送孩子去南色玩儿的家长会体会到我所说的这一点。再者就是孩子在南色投入工作之后,对于同一种材质反复把玩,反复研究,反复创作,这是在很多家长眼里的“无用功”,因为出不了作品,也没有闪亮的创意,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却是厚积薄发的基础,培养的是孩子观察力、专注力以及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超越了“美术”本身的范畴,可以直接等同于人生态度。
接下来说说,《超级工程》的编导为什么会选择南色?难道仅仅因为南色是一个少儿美术创作基地吗?仅仅因为孩子是一个城市未来的希望吗?
我想,远不止是这样。
当时在他走进珠海市博物馆第十三号展厅的时候,他应该还没有把南色和少儿美术联系起来,他是从十三号展厅开始寻找,寻到南色的柠溪基地,然后再寻到张老师工作的启雅幼儿园。
我空闲时会在十三号展厅南色基地当义工,在展厅里曾接触过不同类型的人,也听过各种赞誉,这些声音不光来自孩子家长,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成年人。至今还记得有一位兰州的大学生,暑假到珠海旅游,进了十三号展厅就呆住了,问能否留下来做义工,只要留他下来,随便干什么都行。也忘不了一群欧洲来的观光客,在展厅里流连忘返,临走时依依不舍,对着我猛竖大拇指,虽然语言不通,但我能读懂他们眼中对南色的赞美。
对我而言,南色更像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在那里静静地呆着,你会沉淀,会在沉静中触摸到自己的内心。在南色呆着,会唤醒我心中沉睡已久的角落,让我触摸到一直以来在寻找的缺失。而这些功能,也早已超越了南色本身。
前些天,和外地朋友在网上聊起南色,她刚扒完南色博客,然后感慨道:“很显然,南色代表的是一种未来趋势。”话锋一转:“可眼下,整体社会现况浮躁,南色应该很难赚钱吧?”这番话,说得我心有戚戚然。
想象力,是这座城市的未来。换而言之,南色代表的就是未来。
在物质极度泛滥的当下,人的追求终将回归到精神层面,而当你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又幸运遇上了南色,这种巨大的幸福感是无以言表的。还记得有一天逗爸出差在外打电话回来,问:“今天上哪玩去了?”我回:“去南色呗。”逗爸在电话那头叹了一声:“又去了南色啊,王逗逗真是太幸福了。”是的,很幸福。因为有了南色,所以我们的幸福是相通的。
谢谢《超级工程》,谢谢央视纪录频道和那位不知名的编导带给我的思考。
最后,谢谢南色。
附:《超级工程》之《港珠澳大桥》(介绍南色在约42分钟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