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我们来读雨

标签:
汪曾祺昆明求雨a3下雨天育儿 |
分类: 爱上阅读 |
台风海马登陆珠海,窗外风声雨声,窗内朗朗读书声。
下雨天,我们来读雨。
文:汪曾祺
明天出版社

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
然而天蓝得要命。
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
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
雨呀,雨呀!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
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
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
冬冬当,冬冬当……
他们走得很慢。
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
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起来。


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起来。
……
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
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
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

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
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
读汪曾祺先生的《求雨》
作者:春芳正字
《求雨》是一场游戏,一场孩子们玩的游戏,但这个游戏却是那么的一本正经,那么的庄严神圣。跟迷信无关。《求雨》寄托了孩子们美好的愿望,传达出孩子们为大人分担忧愁的赤子之心。两段唱词很有意思,就像烈日下的一缕清风,给干枯的心灵带来慰藉。雨当然不是孩子们求来的,但雨又真的是孩子们求来的。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永远没有错,不应该受到嘲笑,尽管孩子们的举动真的很可笑:大的十来岁,小的才六岁,枯瘦、褴褛、污脏(有的孩子甚至还挂着鼻涕),柳条帽、小锣小鼓。因此,我认为这篇小说(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跟废名先生的作品一脉相传,常常把小说写得像散文、像诗)很适宜做成图画书。故事很简单,甚至基本上没什么故事(因为没有曲折),但它有一条线,孩子们走过的路就是故事的主线。孩子们唱的歌就是故事的旋律(可以将唱词重复三次,文中只出现两次)。本来是村子里的人最需要雨,孩子们求雨的路线偏偏要穿过城市。这就给故事带来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城里人会觉得好奇、好玩。顺便可以展示小城的风俗画:青石板路、黑黑的屋檐、小店铺、各色人等,最后又回到村里。大人们是焦躁的、冷漠的、束手无策的(他们只是抬头望天、叹气甚至发脾气)。不能说孩子们真的有多么强烈的愿望,更多的是一种朦胧的愿望,孩子们觉得好玩的成份更多。一方面是一个游戏,另一方面却又有一个严肃的主题:因为雨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雨,又可以赋予象征意义,是甘霖,是一切美好的东西(和平、正义、富足、安定等等),但我们不用强化这一点。一切尽不言中。“用他们的声音(还有行动)感动天”,可以看成是这篇作品的主旨。《求雨》中有很多细节: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戴着柳条帽,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就着泡辣子,吃两碗包谷饭,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炸雷。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油灯。叶子烟的火光。如果用图画书来表现,我觉得第一段文字可以放到最后用画面来表现:下雨了,潮湿的空气、晾洗的衣物、旺盛的草、各种菌子、稻田的泥土、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插下的秧苗等。《求雨》中还有一个主角,就是望儿。望儿就是一个孩子头。歌唱时的锣槌也是望儿举起来的。望儿是孩子们的代表。现在问题是,求雨的过程中会发生些什么事呢?这是一个空白,也是画家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在构图上,我认为,要突出孩子们的小,要把孩子们的小、纯真,跟周围环境的大(城市房屋的大、街道的大、天空的大、田野的大等)、大人的怀疑、嘲笑、不解、好奇等加以对比,同时又不显得做作。还可以是一幅幅风俗画,是中国的风俗画。希望就在孩子们的身上。孩子是这个世界最后的良心。
(逗妈按:这一篇读后感是写在2007年,那时候《求雨》的绘本还没创作出来)
继续说说我们的第二本,
一本轻松愉快的《下雨天》:

《下雨天》
作者/(美)彼得.史比儿
明天出版社

翻开,这是扉页

清新淡雅的水彩画面,勾勒出风雨来袭
屋内嘴角带笑的妈妈打着手势让姐弟们快跑快跑

看到这里,应该就明白了
这是一本无字书:)
一本没有文字却让人着迷的可爱绘本
书中勾勒的每个场景,都在唤醒我儿时的记忆。
喜欢左上角亮晶晶的缀满了水珠的蜘蛛网
雨势加大,姐弟俩逃也似的回到家
门口迎接的依然是嘴角带笑的妈妈
即使雨伞已被折损,雨靴里装满了积水
妈妈依然笑眯眯地为浴室里的孩子送上干爽舒适的衣服
看到这里,半晌没出声的王逗逗突然大声感慨一句:
“你看看你!!哪有她这么好哟!”
我当场的那个瀑布汗。。。
这一组画面刻画的是洗浴后姐弟俩在家的生活
画面多次出现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就是弟弟的裤子总是有一半耷拉下来没拎好。
书中的妈妈,微笑面对孩子雨中的尽情玩耍,无比耐心和细心
但是对于孩子没拎上去的裤子,却视而不见
反观我自己,可能正好相反
我或许会因为各种顾虑去限制孩子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
却会在第一时间帮孩子拎好裤子
那么,绘者这样的刻画,是有意还是无意?
或许,在每个做妈妈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这是一个我很喜欢的画面
那一扇映着暖暖灯光的窗户里
是两个仍然在快乐中回味的孩子
屋檐下,还放着那把折损的伞和两双雨靴
最后,窗帘拉下,灯光慢慢熄灭。
一切,都无比的美好。